4月16日,周一。 布鲁克林不清楚来特曼公司是如何商议的,反正在这个美好的周一上午,他要求的条件都达到了。 卡尔·来特曼从华盛顿赶到纽约,另外八家精神鉴定机构根据他的要求,单独列出一份不同的测试。 至于来特曼身后的两条小尾巴,布鲁克林直接无视了。 经过周末的发酵,巴鲁克学院食堂爆炸袭击桉审理法官布鲁克林·李丧心病狂地要求在已经给嫌疑人彼得·约翰逊做过两次精神鉴定的基础上,又直接申请了八次精神鉴定,这则消息已经传遍全联邦。 已经有人建议IRS(联邦国家税务局)调查布鲁克林·李的个人账目了。 几乎所有人都不理解布鲁克林为什么这么做。 哪怕是A电视台,主持人努力地想要为布鲁克林说话,但依旧没能找到切入点。 毕竟这太骇人听闻了。 做一次精神鉴定是正常,做两次可以认为是怀疑第一次的鉴定结果真实性,但直接做十次?这不是彼得·约翰逊精神有问题,而是布鲁克林·李精神有问题! 布鲁克林这个周一没有接受起诉书,他平静地坐在办公室等待鉴定结果。 办公室里很安静,鲍勃与奈莉尽量放轻脚步,不敢弄出动静来打扰到布鲁克林。 面对外界的汹涌舆论,他们也已经意识到布鲁克林申请八次精神鉴定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了。 一旦鉴定结果与前两次一致,布鲁克林将面临一系列的调查,他的职业生涯将毁于一旦。 布鲁克林坐在椅子上,显得有些紧张。 他正在跟温士顿回邮件。 经过周末的‘促膝长谈’,两人的关系成功‘拉近’不少。 即便如此,A也没能在这场自发的舆论海啸中帮助布鲁克林多少。 ‘温士顿州议员关心巴鲁克学院食堂爆炸袭击桉进展,与庭审法官布鲁克林·李长谈’这条新闻甚至连条浪花都没翻出来,就被汹涌的对布鲁克林的讨伐声淹没。 …………………… 纽约,一家精神鉴定机构临时搭建的会议室内。 卡尔·来特曼、托勒斯、洛克尔以及安妮·奥尔丁顿检察官、昆特·艾利奥特、杰森·布尔齐聚一堂,安静地盯着前方的大屏幕,聚精会神地观看着。 一墙之隔的另一端,八名来自不同机构的精神鉴定专家正围绕着彼得·约翰逊进行‘会诊’。 卡尔·来特曼歪靠在桌沿上,津津有味儿地盯着屏幕,等第一轮测试结束,他起身钻进了隔壁房间。 他歪着头,双手插兜,上上下下打量着彼得约翰逊,那模样活像个下城区随时准备抢劫的混混。 来之前他有些不以为然,在见过第一轮测试后受试者的反应后,他发现,这名受试者很有趣儿。 打量了一会儿,卡尔·来特曼口中啧啧有声地返回了会议室。 “布鲁克林·李说的没错,你们的确应付不来。” 他抬头冲身后的两条尾巴说道。 “这个人的表情跟他的反应是矛盾的。” 他指着屏幕,上面正趁着准备第二轮测试的空隙回放着第一轮的视频。 “比如这一句。” 他按下暂停键解说道 “在回答‘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或类似这样的突发性事件,你是否习惯最先做出回应’这一问题时,他在回答时有明显的迟疑。他的表情却很笃定。” 说完,他看向洛克尔。 洛克尔在电脑上操作了片刻,冲他摇了摇头。 “我们无法建立基准线。根据你的描述,他甚至在回答自己姓名时都表现出冲突的一面。” 洛克尔截取了彼得·约翰逊与八名专家刚见面时的场景,解说道 “他在回答自己叫彼得约翰逊时,声音并没有出现波动,吐音正常,没有刻意或不经意的咬字跟托音,但看他的表情。” 一张紧皱眉头、目光游移、嘴角微微翘起的大脸被投屏在大屏幕上。 洛克尔连续在面部圈出多处“这些都在说明他在说谎,他甚至对眼前八名专业人士表示不屑。” 询问姓名,这是最容易建立基准线的方式。 基准线对于完整分析一个人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有了基准线的存在,才能分辨出这个人是否在说谎,是否在刻意隐瞒,是否在假装隐瞒。 都知道鼻孔长大、嘴唇紧绷是发怒的表现,可如果这个表情发生在一个天生鼻孔外翻、唇线平直的人身上呢? 他每时每刻都在发怒? 天生鼻孔外翻、唇线平直的人发怒时也许有特定的其他表情,但绝不仅仅是鼻孔长大、嘴唇紧绷这么简单。 现在彼得约翰逊每时每刻都表现出自相矛盾的情况,他的声音听起来是在说真话,面部、肢体却在告诉人们他在撒谎。他的面部、肢体一派真诚,他的声音却听起来很假。 无法建立基准线,一切都是白搭。 …………………… 当天下午,来特曼致电布鲁克林,向他索要庭审记录。 布鲁克林委托鲍勃携带记录副本与保密协议前往精神鉴定机构。 庭审过程全程公开,但庭审记录还是要保密的,尤其是卷宗的调阅,并不是谁都有这个权利的。 当天晚上,舆论来到第一波高峰。 ABC晚间一档节目中,主持人高调号召公民在白宫官网上请愿,请求IRS等多部门介入调查。 这名主持人抓着话筒,对着镜头怒喷布鲁克林。 他认为布鲁克林过往过于严苛的对待被告,这一行为才是真正的精神有问题,应该接受精神鉴定的是布鲁克林,而不是彼得约翰逊。 他还将布鲁克林对彼得·约翰逊前后十次申请的精神鉴定认定为迫害,他认为这就是布鲁克林一次两次找不到麻烦后的恼羞成怒。 这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