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要故事有故事,要寓意有寓意,还有一批自来水,很快就成了鄞县的当红炸子鸡。就连原本没什么名气的《牛郎》也出了名,当然往往是做反面案例举的。 说《织女》必谈《牛郎》,《牛郎》连同其作者可以说被钉在耻辱柱上了。姜陵的超额完成。 后面的发展是愈演愈烈,因为《众说纷纭》板块如添热油,谁都说上两句,好像这样才能赶得上时尚。《牛郎》的作者也不知是受不了,还是决定这个笔名坏了,最终登报声明自己封笔了,当然落款是笔名,真人会不会再开新马甲谁也不知道。 当然没人在乎一个受伤的作者,多数人在讨论火华。其中说书人的猜测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最后一位老先生断言,不论火华到底是何身份,未来可期。 姜陵也知道了这一场风波,也知道了说书人的阅读理解得到了大众的认同,但她不在乎,她的心已经被锻炼的很强大了。 姜陵是动极思静,最近可把她累坏了,她觉得动动笔,写写文章也是极好的。 是先写《农家子青云路》还是《窈窕淑女》? 姜陵经过一番抉择,最终决定给老编辑周舟一个面子,他不止是她的冤种编辑,他还是她的好朋友啊! 〖上次写到顾安上榜,成功吃上了公家饭,因一手开源节流的本领颇得上司看中。 太子死了,顾安第一时间就去找岳父通气。 岳父在京为官这么多年深知一动不如一静的道理,交代女婿不要掺和上事,从龙之功没那么容易,不如做好本职,本事硬,谁上位都用得到你。 顾安对于岳父的指点深以为然,他上门除了求教之外也是观察,看看他的岳父脑袋是糊涂还是清醒。 顾安的顶头上司显然不是和脑子清醒的,他张口闭口必以赵王为尊。还屡次想要拉他一起干,顾安避之不及。 赵王是皇帝第六子,颇受宠爱,最近在户部历练。尚书的态度顾安最开始是不清楚的,但尚书把他调到了另一位秦大人的手下,他就明白了。 秦大人做事严谨,在他手底下,顾安没少挨骂,同时顾安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所以别人避之不及的时候,顾安偏偏往秦大人年前凑。 秦大人也对顾安走了粗浅的印象,是个能做事的,难怪得了尚书青眼。 顾安被调走了,跟旧上司自认没失了礼数,是好聚好散,偏偏旧上司却不这么认为。他只觉得顾安不识好歹,平日多有为难,交集不多,也颇受秦秦大人回护。 三年后,争储之风越演欲烈。 中书省的陈相年龄大了,也不想临老被卷进争储,遂告老还乡,中书省的丞相空了一位得填上,优以六部尚书选贤,最终原户部尚书张大人就入了中书省。 顶头上司走了,当了五年二把手的王大人终于得以晋身,其中少不了齐王的努力。张大人对户部的感情还正浓,就升了能干事的秦大人,秦大人又提拔了他。 顾安在同届中混得竟也排到了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