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又开始虚心求教了,他坐在上面笑哈哈地来回扫视着群臣,群臣也笑哈哈地哈哈着。
论打仗这个大帐里的人,随便揪一个出来都是行家里手,至于破敌良谋,良不良的不说,最起码谁肚子里都有小九九,但是卖弄这种事只能交给最上面的人。
谁也不傻,都知道皇上这不是在向谁讨教,这不是一道兵法问答题,这是一道情商测试题。
皇上问谁有好主意,恰巧我心里有想法,我就照直说了,不对吗?对,没人说你不对,只能说你情商低,多少沾点不太聪明就是了。
试想你的主意不如皇帝的,你说出来,他马上能指出你的漏洞,你当场就得被奚落一顿,莫不如不说,何苦上赶子让大伙拿你解个闷?
你的主意和皇帝的一样,那你急着先说干什么?让皇帝炒你的剩饭?还是为了堵住皇帝的嘴,让他无话可说?
你的主意比皇帝的好,你说出来让皇帝自愧不如,你觉得他心里能舒服吗?你让他一时不痛快,他有能力让你一世不痛快。
且不说他能不能这么干,就说你有没有必要这么赌。拿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赌皇帝的胸怀,风险大、收益无。
大敌当前,不应该是集思广益、共商良策,才对的吗?都不说,只让皇帝自己说,能拿得出来最好的破敌之策吗?
当然能,没人不让你说话,但说话必须分个次序。让皇帝先说,从礼上讲也是尊重领导,而且丝毫不影响任何人才智的发挥。
皇帝说完之后,如果你的想法还不如皇帝的,那你就不用说你的策略了,直接表达你的崇敬之情就行了。
虽然你能力不高,但是你能让领导感觉到舒服,这就足够成功了。
如果你的想法跟皇帝的相当,你就表达一个支持领导的意见,服从领导的安排就可以了。
不显山不露水之中,你的想法得以执行了,而且无论后果如何有上面的人担着。
有好处你是支持者之一,该是你的好处不会少,有过错,领导负主要责任。
如果你的计谋高于皇帝,皇帝说完之后,你可以适当提出几点疑问来启发一下,也可以提出几点意见来补充一下。
你提的不好,也有个积极又不抢功的好态度在,你提的好,自然是领导的得力助手,主功是领导的,你只是辅助了一波。
既不夺领导的风头,又不耽误你的主张得以实现。
总之这种发言一定要让领导先说,领导说完别人才有余地自由发挥,否则别人是没法张嘴的。
皇帝一张嘴就把问题抛给了群臣,都不说话那不就冷场了吗?于是大司徒长孙无忌急忙站了出来。
“臣闻临敌将战,必先观士卒之情。臣适行经诸营,见士卒闻高句丽至,皆拔刀结旆,喜形于色,此必胜之兵也。”
长孙无忌朝上一揖,又说道:“陛下未冠,身亲行阵,凡出奇制胜,皆凭陛下谋算,诸将只是按着预定谋略行事而已。今日之事,乞陛下指踪!”
长孙无忌拽了一通好词,无外乎就说了两句话。
一句说咱们的士兵一个个的大刀都按不住了,憋着要冲出去杀敌,那憋得相当难受。
一句说想当年打仗都是皇上你的计谋才得胜的,今天也得你来出谋划策,你划个道儿我们跟着干就完了。
一个人一时受宠,或许是运气造成的;若是一世受宠,不管什么关系,都一定是能力使然。
李世民手下的能臣很多,大多都是在某一方面才能突出。
若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准确体察上意,随时替皇帝把台阶铺平垫稳,那真是左有长孙无忌,右有房玄龄。
李世民不是一个多细腻的人,他性格很豪放,是个粗线条的糙汉子,动不动就血上头了,脾气说上来就上来,情绪时不时的就失控一下子。
多亏了朝堂上有长孙无忌、房玄龄两个出气筒,一有事他俩就冒出来一个。
有他俩冒尖了,皇帝就揪着他俩骂,皇帝出了气,群臣被敲打一顿,他俩还没有负面情绪,被骂就被骂。
长孙无忌有时候表现得很窝火、很生气的样子,房玄龄总是当着皇帝的面,一副吓得要死的模样,出门连脸都不红。
后宫也得有灭火器随时准备着,从前有皇后长孙氏,现在有太子李青雀。
与其说一位英明的皇帝引领了一个盛世,不如说一群人成就了一代贤主。
长孙无忌话音一落,李世民当时美得笑逐颜开,哈哈一顿大笑:“诸位这样谦让,朕当为诸公商度。”
诸位确实谦让,皇帝不能谦让一下吗?不能,不是不想谦让,是没学会呢,根本就不会谦让。
一个爱炫耀的人,心里压根没有谦让这个概念,不明白谦让是啥意思。
逮着个机会,就得炫耀一下子,这远在辽东,离儿子太远没法炫耀,就炫耀一下才华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