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适合慢慢探讨,但有些事就需要决策者一锤定音。 向暖道:“再看几个地方,大家到时候都写一份意见,回头开会的时候我们再讨论,如果没有更合适的了,就选这里了。” 众人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连续看了几个地方那个,要不就是太小,要不就是太大,浪费,要么就是地理位置不好交通不便。 于是最后开会一讨论,还是定了那个叫余塘村的地方。 至于那个大湖,以及那个蛤蟆山,到时候也会开发成旅游景点,至于流传下来的传说,自然也会加工一番成为地方文化。 上面确定下来后,郝建民就开始动员老百姓们签合同了。 田地按照相关规定补钱,房子可以选择要钱,去城里买,也可以选择要房子,到时候政府会在这边建造还迁房。 因为这里只有四十多户,所以向暖不想建造那种六层小楼,直接打算建独栋二层小楼,还能分一分地给他们做菜地。这样大家就不用背井离乡,有块菜地种菜。 之所以给一分地,是因为这些村民大部分都是大字不识几个,去了城里生存成本非常高,给一分地种菜,能给村民省下不少钱,他们就还可以在这里生活。 要发展,但也不能让原居民无家可归。 这个消息一出来,余塘村的村民们都高兴坏了。 百分之八十的人都选择了要房子,政府给建房子的机会从古至今可没瞧见过,他们赶上好时候了。 他们的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他们自己也不想离开。 继续留在这里,这里的工厂有些体力活他们可以干,不需要太高的学历,而且他们也不想搬到城里,城里好是好,但是太挤了。 也有家里有孩子在城里上班的人家,就选择要钱,在城里买房子,搬去跟孩子们一起住。 没用一周时间,全村的人都签好了合同。 等地里的农作物全部丰收后,余塘村的拆迁工作就开始了。 与此同时,谭宗平手里项目的地址也定下来了,将火车站附近的那一片城中村给拆了,建服装城。 火车站那边本来就脏乱差,各种违章建筑将道路都挡了起来,治安也是一言难尽。 火车从这里穿过,也给这边的居民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 因为有铁轨横穿这边的几个城中村,所以这些人上下班都要穿过铁轨,每年都有那么一两个不怕死抢道的人被火车给碾压了。 还有火车的轰鸣声,这些噪音白天还好,晚上都累了一天还要伴着轰鸣声入睡,就太折磨人了。 所以得知这边要拆迁,几个城中村的人都高兴坏了。 以前都嫌弃的地方,一下子就变成了香馍馍。 家里有没结婚的儿子,赶紧娶媳妇。 家里已经有媳妇的,赶紧造娃。 家里有快要嫁人的女儿,赶紧暂停婚期。 拆迁分房子也好,分钱也好,都是根据人口来了,大家心里都有小九九,算盘打的溜溜的。 但拆迁办也不是吃素的,户口本上的人口以公告张贴出来的那天日期为准,户口本上有几口就分多少钱,之后加上来的人,不算。.. 有人抗议,但抗议无效。 虽然娶进来的媳妇不能分到福利,但之前因为穷一直娶不到媳妇的城中村小伙子们,这下子水涨船高了,在婚姻市场一下就成了香饽饽。 之前是被姑娘们挑,现在是挑姑娘们。 这边村民们开始签合同,签合同的时候钱就要到位。 城中村这边的人几乎都选择要钱,不想留在这里,他们真的是受够这些噪音了,只想远远离开这里。 计划跟实际还是有区别的,计划差不多要两个亿,一个亿是拆迁安置费,还有一个亿是后期的投资建设。 几个城中村加起来人口就有小十万了,除了人口补贴外,还有房屋面积补贴,这么一算下来,光前期的安置费差点就不够了,这些人准备的现金一下子就捉襟见肘起来。 搞得那几家参与服装城开发的投资者差点撤资,但因为签署了合同,他们这个时候撤资,前期投入的钱,政府是一分钱不给退的。 最后一番商谈,在政府的牵头下,将他们买下来的这块地,以资产再抵押给银行,利息是低于市场的。 这才缓解了现金的压力。 前期投入的一个亿,基本都是补偿款,钱到位,老百姓本又着急搬离这里,所以到了年底,这边居民就搬迁的差不多了。 今年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