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约,大将军已经看过信了,让我征求你的意见。”
“哦?不知……大将军的意思是?”
“白虎文和治无戴的部落,屡屡遭到匈奴和曹魏的骚扰,特别希望迁往蜀中定居。
“大将军的意思是,如果接应的兵马能控制在两万以内,还是可以一试。”
“两万?开什么玩笑?蒋琬那么有本事,让他自己去好了!”
姜维这么一怼,张绍自然是哑口无言。
其实,姜维也不是故意出言相怼,而是两万兵马,实在太少了。
后世的史学专家和军事爱好者一致认为:自始至终,汉国都没有与魏国争夺关中的实力。
就算有那实力,也没人敢赌,诸葛亮更不敢赌。
所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其实是逐步蚕食的打法:要夺长安,先夺陇右。要夺陇右,必须断陇。
按照古人的说法,东为左,西为右。
陇右,即陇山以西的五个郡: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广魏郡和安定郡,也可简单理解为雍州。
所谓“断陇”,就是以重兵屯于关山与陇山之间阻断关陇道,再以重兵屯于渭水河谷的上邽。
只要阻断这两处,就能阻止关中的魏军西进。
断陇一旦成功,雍、凉二州的守军就孤立无援了,要么死战,要么投降。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距离“断陇”最成功的一次。
当时,陇右的南安、天水与安定三郡望风而降,陇西郡太守游楚,也处于观望状态。
最多再有一个月,陇右与凉州将再无魏军,汉军稍作休整就能进取关中。
只可惜,张郃大军从关陇北支道进兵,一举攻下街亭,断陇失败。
之后的几次北伐,特别是最后一次,可能诸葛亮自知时日无多,彻底抛弃了断陇的想法,领着汉军主力直入关中了。
以当前的情形来看,两位羌王扶老携幼,从遥远的凉州赶至上邽,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这期间,魏军的主力早就从关中赶来。
所以,要想成功接应羌王,汉军必须断陇,再引着羌王从祁山方向去往汉中。
然而,诸葛亮十万大军也没断陇成功,又何况是自己。
蒋琬只拨两万兵马就想断陇,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去,说什么也不去,打死也不去。
姜维往釜底加了把柴,再起身搅动着釜里的水,就是不提接应羌王的事。
探知姜维的态度,张绍也有些为难,嘴里说着“再跟大将军商议一下”,匆匆离开了。
“夫君,大将军让张绍征求你的意见,必是打算让你做主将。”
“不,这不是主将与副将的问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蒋琬就没安好心。”
“其实……也要理解大将军的难处,我大汉与东吴的盟约仍未敲定,还存着两线作战的风险。
“若是曹魏趁机兵犯汉中,那就是三线作战,我大汉更加首尾难顾。”
“不!果儿,你没明白我的意思:两万大军如果分派得当,其实可以断陇成功。
“但是,如果没有各部兵马的通力配合,就算丞相也不敢兵出祁山。”
姜维态度坚决,诸葛果便不再相劝。
其实她也明白:姜维所说的“各部兵马”,正是指的汉中兵马。
本质上,是汉中兵马的指挥权。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要让车骑将军吴懿听从魏延的指挥,或者听从姜维的指挥,基本不可能。
另外,诸葛果劝说姜维北征,接应羌王只是目的之一。
最重要的是,如果往北方寻找,极有可能寻到“杨柳果”。
考虑到兵马数量和指挥权的问题,诸葛果也不愿姜维去冒险,再没提北征之事,更没提“杨柳果”。
可是,姜维却在暗自琢磨。
釜里的水,还需很久才能蒸发完,姜维大致交待了硝酸钾的提纯方法,匆匆去了魏府。
没想到,张绍征求姜维的意见之前,竟还征求过魏延的意见。
此时的魏延,比年轻时更希望建功立业,但困为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理智了。
不必说,魏延也拒绝了。
“拖他三个月再说。如果蒋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必会增派兵马。”
“没错,三个月。”姜维呵呵一笑,举起酒碗,“大哥,咱俩想一块儿去了。”
两人彼此对视,共举酒碗,哈哈大笑。
没错,就算蒋琬增加了兵马,出征日期仍要推迟三个月。
因为,此时是八月,秦岭一线的雨季眼看就到。
几年前,司马懿、曹真与刘晔,四十万大军分三路进犯汉中,正巧碰上秦岭一线的雨季。
一个多月里,曹真和刘晔的部队行军缓慢,士卒衣甲皆毁疲惫不堪,被迫中途撤军。
沿汉水而来的司马懿部队,虽然侥幸杀入汉中,却因曹真与刘晔的退走而独木难支,只好原路退回。
而汉军的几次北伐,不论走祁山道、陈仓道还是褒斜道,诸葛亮总会在十一月至次年的二月间出兵,就是避开秦岭的雨季。
所以,以“兵马不足”为由拖上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