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容颜决>其他类型>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第124章 晋江独家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4章 晋江独家(1 / 3)

*

上半年,精简工作继续展开。

按照预定目标,全国职工减少160万人,城镇人口减少800万人。下放人员的安置是个大问题,各地都有安置办,负责接待下放职工和青年学生。(注1)

沪上人口密集,每年有大量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有的进了国营工厂,有的进了集体小厂,有的待业在家,还有的去了边疆。

田小苗注意到报纸上开始宣传了。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青年们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治山治水,改变自然面貌。据统计,从1962年开始,全国近10万名知识青年下放插队。(注2)

田小苗瞅瞅五一和三子。

一个十二岁,一个九岁,两个弟弟得有个出路。

干体力活儿,农村人习惯了,可对城里人却是一种考验。虽然,劳动锻炼很有必要,可在乡下一呆就是十多年,也是浪费。

算算时间,五一初中毕业正赶上运动,就是硬着头皮也得把高中念完,最好是参军入伍,在部队上受教育。三子也要抓紧,不能把学业荒废了。

田小苗找了个时间,跟田大旺和孙梅英说了。

“爹,娘,我不在家,五一和三子的学习不能放松……”

田大旺和孙梅英很赞同。

田大旺是部队上出来的,希望五一也去部队,像冬子那样。

“五一,要向你冬子哥哥学习,争取考上军校……”

“嗯。”五一点点头。

他跟三子早上跑步、打拳,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这样才合格。

关于上山下乡,田小苗虽然没有明说,可这是大趋势。

田大旺和孙梅英也有预感。

报纸上说:“初中毕业就有下乡的,最小年龄不过十五岁……”

孙梅英是从农村出来的,晓得干活的辛苦。她自己也就罢了,哪里舍得娃娃们受苦?

可参军入伍竞争很激烈,军校也不是一般人能考上的。

孙梅英攥着手,考虑着将来提前退休,让五一或三子顶岗。这是沪上的政策,子女能顶替,只要安排了工作,就不用插队落户了。

田大旺经常学习文件,对政策了解得很透。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工业化体系初步成型。可外界的封锁,加上敌对势力的阻挠,想快速发展几乎不可能。而人口的增长不可避免,卫生水平提高了,婴儿夭折率大幅下降,建国后出生的娃娃都长大了,可城里没有这么多地方安置,只好下放到了农村。

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城市青年不能一直待业啊。不然,会出问题的。

*

转眼进入了六月。

毕业季来临了,毕业生们忙着写论文。

论文答辩一结束,就等着领毕业证和派遣证。

按照现有政策,除了部级直属院校外,大部分学生是哪里来的,还回哪里去。像复旦这样的重点院校,由全国统一分配,有留在沪上的,有回原省的,还有支援边疆的。

说到“支边”,需要极大的勇气。

报名的大多是积极分子或党员,有的是真心实意,有的是做个姿态,博取声誉。具体分到哪里,以派遣证为准。

大学四年,即将各奔东西。

毕业生们拍了合影,写了留言。

不管是宿舍里,还是教室里,多少有点伤感。有聚餐的,有侃大山的,有在大操场上奔跑的,还有抱头痛哭的。

江黎明早有安排。

他未跟任何人提起,只想跟小苗打声招呼。他找到图书馆,看到小苗聚精会神地看书,又把话咽了回去。

派遣证下来了,江黎明要去京城报到。临行前,他跟田小苗道别,还送了一个塑料封皮的记事本,留了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

田小苗这才晓得江黎明是京城人士。认识了这么久,从未听江黎明提到家里,只觉得普通话标准,很随和的样子。

“田小苗,多联系。”江黎明温声说道。

“好。”

江黎明挥挥手,离开了。

田小苗握着记事本,想起了初来学校那天。

江黎明帮着扛行李,一口气搬到了顶楼。就像是昨天发生的,可忽然之间,三年过去了。等到暑假结束,她也升到了大四,面临着毕业分配。

*

“五九届”毕业生,陆陆续续地离校了。

“大三”的同学感同身受,帮着扛行李,送到车站。

一茬又一茬,明年就轮到他们了。

田小苗不由得想到了那次谈话。像她猜测的那样,从事外交工作吗?自己掌握了五门外语,做个翻译应该没问题吧?

一个星期过后,迎来了期末考试。

因为选得课程多,田小苗的考试周期比其他同学都长。

考完试,已是七月中旬。

田小苗联系了外文出版社,照例参加勤工俭学。这是学校提倡的,要把教育跟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因为复习考试,错过了不少新闻报道。

田小苗把旧报纸翻了翻,特别注意英文版的。

东南沿海又不安生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