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容颜决>其他类型>[红楼]幸好我还是贵公子> 第26章 扬州官场(含入v公告)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章 扬州官场(含入v公告)(3 / 4)

出现的,开始的时候有很多名臣都是明经科出身,比如狄仁杰、元稹、徐有功、韦安石、裴行俭等等,

而且明经也并没有我们想的这么简单,经书共有九本,《礼记》、《左传》是大经;《毛诗》、《周礼》、《仪礼》是中经;剩下的《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是小经

明经科又分为明究一经、两经、三经、五经等多种,一经考大经一;二经试大小各一,或中经二;三经试大中小各一;五经试大经二、中小经各一,兼通《孝经》、《论语》

开始的时候,明经科只考经策十条,就是从九经里出题,问你对策,你的回答也要用九经里的典故来回答;

唐高宗加试帖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默写,那真的要想考上就一个字都不能错了,

唐玄宗时,加试经义,并且把经策十条改成时务策三条,这就是考经义理解,还有时政问答了,对于当下的政治事件,你要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提出解决方法,

这样的话其实世家大族的子弟就很占优势了,毕竟他们能听得到朝堂中的消息,还能从父兄那里摸到皇帝的看法,但寒门子弟呢?就两眼一抹黑了,

举个例子,我现在问你,“从都国际论坛”上□□的讲话,体现了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抓瞎了吧?都不知道讲了啥啊?但我要问的人,是与会人员家里的孩子呢?他总会知道吧?就算不了解,总有话可说啊。

所以这对寒门子弟很不友好,现在我问你这个你还能搜一搜,可当时他们根本就没有能知道朝廷动向的途径,邸报都是宋朝才出现的了,而且出现初期也是官员才能看得见,后来才有张贴的

明经通过率为10%到20%之间,难度有多大呢?看到法考了没有?号称全国最难通过的职业考试之一吧?他的通过率跟这个差不多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那为什么还轻视明经呢?

好,是这样的唐朝包括宋朝宋太/祖初期,进士科考什么呢?

考诗赋杂文,这玩意儿可就纯粹看天赋了啊,这就是为什么李白老屡试不第人们觉得不公平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不像后期,你诗写的好文章不一定好啊,诗文占比不大,但 那个时候就是考作诗哒!

所以一些才子们就很不屑明经了,因为明经你没有天赋你可以背啊,大不了请名师教导,经义一句句教着你,你还能不会?你真苦学的话还能不会?但作诗就不一样了,这个还要看天赋点点上了没,有的人他就是不开窍怎么办?所以高才之士,不屑于明经,因为他们有才啊,他们可以作诗啊!

并且唐朝的时候明经出身的,上上第,从八品下;上中第,正九品上;上下第,正九品下;中上第,从九品下。进士出身的,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唐朝没有同进士啊

可以看出明经地位那时候不比进士低,上第还都比进士高呢

唐中期也还有一些名臣是考这个的,晚唐就没有了,因为风气已经带起来了,轻视他,他出身的官不好当,所以厉害的人都不去考了,慢慢地就没落了

至于后来宋神宗罢诸科只留进士科,那个时候为什么要罢明经呢?

因为明经那个时候就真的是只考背诵了,在一个就是那个时候的进士科已经像我们所熟知的一样,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明经的作用

比如,进士科诗赋成了三门考试中最轻的一门,主要看前两场策论,策论是什么呢?就是经策啊,只不过这时候已经是四书五经了

再比如,明经中的帖经,其实就是童生试中的一场了啊,考童生就是考背诵默写和简单的经义,还不一定有经义,也就是说这已经是进士科考初级功名的第一场了

还有,经义其实更是全都考了,毕竟策论八股文第一步是什么?破题啊,破题就是解释你理解的题目意思,说破题目要义,破题都做不好底下的就干脆不用写了,比如那个有名的笑话,清朝末期考题,论项羽拿破仑,有个考生他写,我说个大体意思啊,项羽为西楚霸王,何惧于拿一破轮耶?这就是不明要义了

最后,关于时务策,这个是殿试上的题目,就是最后一场的那个,最后殿试其实一般都不会刷人了,除非你答得太离谱,这么看其实还降低难度了呢,毕竟原来玄宗时期可就是看这个定名次刷人啊

可以看出从唐朝时期的进士到宋明清时期的进士,考的内容变化还是很大的,

比如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第十六卷中所说的:“当时以诗赋取者,谓之进士;以经义取者,谓之明经。今罢诗赋而用经义,则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

所以,明经科虽废,但他以另一种形式留存下来了

还有我今天写的这些名字,转运使周阗(tian二声)

安抚使谭率(坦率)

提举常平公事黄訚(荒淫)

提点刑狱公事吴焘(无道)

都是谐音,哈哈,也学学曹雪芹大大的谐音手段,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卜世仁不是人

接档文,求预收~

《当武皇穿成达西的妹妹》

在被自己的孙子逼宫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