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殊不知道继宋太师之后,又有人发现某个让外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真相,不过跟正宁帝现在的心态相似,随着她已长大成人,已经不太在乎这些。
在可以的情况下,她要做的事,从不会拖延。
拿到正宁帝写下的几个最让他介怀的名单后,她立刻安排下去,先让人打听那几家的家庭成员,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亲朋邻居们都知道的一些信息。
这些要求都不难,尤其是对暗卫营的人而言,可谓是毫无压力。
前后不到两天时间,何殊想要的这些基本信息,就已送到东宫,比要求得还要更为详尽一些,让她十分满意。
对各家信息进行分析过后,何殊便划出重点,让暗卫营的人根据她的要求,进行重点观察与盯梢。
何殊不像先帝,想要对付谁,没本事找到把柄时,不惜让人无中生有,派人栽赃陷害。
她若有了目标,只会凭本事找证据,找不到证据她就宁愿不动,也绝对不会去做那些违反她的做人原则的事。
只是截至目前,还真没有被她盯上后,可以全身而退,让她感到敬佩的人。
因为那要么代表对方的确清白无瑕,要么就是心机手段实在高到一定层次。
而她目前还没有遇上过前者,至于后者,为免打草惊蛇,她压根就不会轻举妄动。
因为在没有足够把握的情况下,不仅达不成目的,还容易引起对方的防备与反噬,从而用各种算计与内斗来拖住她的精力,耽误她要做的正事。
像此前的宋太师,就是这么一个人。
至于这几个不知轻重,敢跑到正宁帝面前膈应人的官员,不是何殊小看他们,就凭他们这短视而不自知,还自以为是的言行,就能看出他们属于哪一类人。
看到暗卫营提交上来的这些调查信息,何殊也确实能够一眼看出其中的不正常之处。
于是没过几天,暗卫营就递交上另一份调查资料,有位官员的父亲年轻时抛妻弃子,考上进士后停妻再娶,年老后,在外豢养外室与私生子女。
另一位官员的父亲一大把年纪,还喜欢逛暗门子,与寡妇不清不楚。
还有一位官员,他自己与家里的儿媳有首尾不说,最关键的是,为了不因丁忧而辞官回乡,不惜瞒报其父母死亡之事。
何殊对于这种遇上丁忧,就需回乡守孝三年的制度,并不怎么支持,这些年给不少能臣夺情。
但在这种情况下,对方的这种瞒报父母丧事,就是他自己大不孝在先,却来指责正宁帝所做之事不孝的把柄。
这几位官员在对待自己的父母,或是其父母对待其祖父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的问题,都是真要较起真来,都能算得上不孝的那种。
除此之外,就是他们在任职期间犯下的一些可大可小的错误,只要认真计较起来,每个都不清白。
正宁帝看到这些调查结果,心中的烦闷顿时一消而空。
“看完这些,再想想那些人劝勉朕时的嘴脸,真是既无耻又可笑,可悲的是他们还不自知。”
想到自己竟然为这等小人的话而介怀,正宁帝就有种恼羞成怒的感觉,对他而言,这相当于是耻辱。
眼看自己的目的已经达成,何殊的心情很好。
“这个世上最不缺就是这种只知挑别人的错,不知自省,意识不到自身错误的人,父皇若为此动怒,相当于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实在不划算。”
正宁帝对此深以为然,深吸一口气,尽量平复好自己的情绪后,他才有些不大好意思地指着其中一条。
“像这种丑事,肯定做得很小心吧,怎么也能查出来?”
何殊看了下他说那件事,正是其中一位官员与儿媳在外面幽会的事。
“结合这一家人的日常作息规律,寻找出其中相对较为异常的出入时间与路线场所,再寻找共同点,就不难发现这其中的猫腻,毕竟都是大活人,走过到过的地方,停留的时间,都有迹可循。”
正宁帝听得懂这番分析中的内容,但在没有听到之前,他实在想象不出太子是如何在这短短数日内,就将这些人的老底都查个一干二净。
“那……这些圈代表何意?”
“被儿臣圈出来的这些,儿臣已经让人散布出去,不出三天,父皇应当就能接到弹劾他们的奏折。”
正宁帝当然不会怀疑自家太子的判断,因为已有无数事实证明,太子但凡说得如此有把握的事,绝无错漏。
满意地笑着点头的同时,看到他刚指出来的那件事竟然没被圈出来,让他感到有些不解。
“这桩伤风败俗的丑事,皇儿为何不让人将之公开?”
“因为就凭这人瞒报父母丧事的举动,就足以判他砍头,最少也是被罚往农场劳作,而这种丑事一旦被公开,对他而言,不过是桩风流韵事,给别人添个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可他那儿媳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都将失去活路。”
这便是这个时代的残酷,对男子无限宽容,对女子却非常苛刻。
正宁帝若有所思地点头,“皇儿顾虑得对,毕竟是一条人命。”
再看看,发现所有被圈出来的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