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商量,其实谁都知道何殊这位女帝的大婚,具体流程与日期都将由礼部安排,正宁帝与太后拥有建议与选择权,何殊作为当事者,也只享有最终的拍板权,沈家只有配合权。
三人此行就是为了向外展现宫里对沈家的重视,同时也是对这门亲事的满意态度,给沈家作脸。
所以随着三人回宫,太上皇夫妻带着女帝亲自驾临沈府,与沈家商定女帝大婚一事的消息,也随之传了出去。
京中此前盛传的那些说沈卓是靠着长相好,有心机、有手段,才能蛊惑住女帝,让女帝为他拒绝选秀的谣言,瞬间不攻自破。
谁都看得出来,这分明是正宁帝与太后也很看重沈卓,才会如此抬举沈家,给沈家面子。
在女帝大婚一事上,皇家以身作则,所表现出的遵守传统礼数,重视亲家的态度,也让民间百姓极其拥护,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待婚姻大事该有的诚意。
事后不出三日,宫里就正式下发明旨,宣布女帝的大婚日期,日子定在秋闱恩科结束后,也就是秋末时分。
这是何殊从几个吉日中选取的日子,一来是因她的大婚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二来则是考虑到天气原因,大婚的礼服很繁复,场合又很庄重,温度高,容易出汗。
还有就是一年到头,她也就那段时间会稍有空闲,其它时间本来要忙的事情就多,还要应付各地的一些突发情况。
何殊大婚的日期确定下来后,发在当期的公开邸报上,考虑到官员们知道她大婚的消息后,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备厚礼。
在这些厚礼的背后,势必会给那些真正两袖清风的官员增加经济负担,同时也会为某些手脚不清白的官员,提供一个可让他们为自己开脱罪名的理由。
所以何殊直接让人在邸报上注明,她大婚不收私礼,希望各地官员可以呈上当地特产作为贺礼。
这些特产可以是当地产量大,或是口味较为特别的瓜果蔬菜与茶叶等农产品,也可是如瓷器、布料、竹编、木工之类的产品,或是各类器械,还可是当地特产的药材,味道独特的食物等。
随着公开邸报将这道旨意传播到各地,迅速在大安境内引起热议,所有官员与听说消息的百姓们,都开始仔细思考与议论自家当地的特产。
想到邸报上说了,这些特产被送到京城后,都会摆放在指定区域中,供人参观品鉴,成功激起所有人的胜负欲,都不希望自家所在的府县在这种大场合中落下风。
乡情从来都是刻在大安人骨子里的本能,尤其是在大安百姓的生活都已得到极大改善,摆脱了过去朝不保夕的麻木状态,对朝廷怀有极大认同感的情况下,对自己家乡的感情更为深厚。
都知道这将是在京中,向全大安人展现自家特产,进行评比的大好机会,都希望自家能脱颖而出。
正宁帝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事,一想到那种场景,就觉得头大。
“皇儿,我们大安现在的疆域这么大,若是各府各县都送特产来,京中也没那么大的空地摆放啊。”
随着西月的并入,山阳省的收复,正宁帝已经不确定大安现在到底有多少个府县,只知道那个数字肯定很惊人,说不定会上千。
“父皇不用担心,空地不够用,还可在京中几条主干道的两边,都摆上桌子做展示摊位,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件事会交由九门提督府负责安排,没问题的。”
正宁帝还是感到不解,“皇儿不欲为那些官员添负担,直接说明不收礼便是,何必要这么做?”
“儿臣大婚,是件与民同庆的大喜事,不收礼的初衷,固然是为了给这朝野上下的大臣们减轻负担,可是与此同时,也会让他们少了份参与感,以这种方式让他们献贺礼,既能加强地方官员对自己治下的了解,还能给那些府县做宣传,这个消息传出后,想来应该会有不少商人聚集到京城。”
除了这些原因,对何殊而言,这次还将是一种尝试,若能取得理想中的成果,她打算将这种‘展销会’的模式固定下来。
正宁帝相当熟悉何殊做事喜欢一举多得的风格,只得有些无奈地摇头感叹道。
“皇儿真是连自己的大婚都不放过,朕也不知该说什么了,希望这件事真能如你所愿吧。”
事实也正如何殊所料,看到最新一期邸报上的内容,大安境内各地的商人,都极为关注,开始做上京准备。
哪怕随着大安境内持续修路、疏通河道、建码头,让各地之间的道路运输效率,得到成倍的改善。
但是在这个信息传输不发达的年代,各地域之间的交流,仍旧不是件容易事。
朝廷这次出面,让大安境内的各府县,都将自家最具特色的特产送到京城,统一摆出供百姓品鉴,让无数商人都能从中看到商机。
对他们而言,这将是一次可以从中找到优质货源的大好机会,他们当然不能错过。
左书意满面愁容地看着沈卓,“卓弟,陛下的这道圣谕,方便了地方官员,可是对京中各部衙门而言,可就难了啊,上官派下任务,我是想破了头,也想不出我们大理寺能拿出什么特产,你可有什么好主意?”
女帝公平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