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李雄在昆海地区意气风发的时候,南边大理国银生地区的战事,也有消息传了回来。
自今年五月,苏、宋两国分别从东、南两个方向,联合进攻银生城以来,这片区域就接连爆发了无数场大战。
开始时两国兵锋锐利,顺利攻占了银生城附近南北十数座城池,直接打到了银生城下。
但随着大理国援军抵达,两国势如破竹的攻势受到了遏制。
大理军中有平川王和神宫大巫祭两位先天宗师,此二人实力都不俗,在他们的出手之下,很轻松的就阻拦住了苏玄歌与谢宁两人。
使得这二人原本以先天宗师作为尖头,直接带头破城的战术宣告落败。
随后双方宗师大战数场,苏玄歌他们从大理的两位先天身上占不到丝毫便宜,甚至几次拼死相斗,四人都负了不小伤势,险些受到生命威胁。
连方试探下来,双方也都互相知道,在先天宗师这种顶层战力上,彼此谁也占不到便宜。
因此相互忌惮之下,两边就默契的不再出手,转而开始在底层士兵入手,想从兵法战阵之上决胜负。
于是在这之后,两方阵营的士兵交锋,陡然间就激烈了起来。
然而在士兵层次方面,大理国常年维持着五万战兵,这些都是精锐,战力不俗。如今又从国内各大附庸手中,在抽调过来了三万精兵,因此大理军中,约有着八万精兵。
这等精兵规模,已经不逊色于苏国、宋国相加了。
再算上剩下那二十二万临时征召的民兵,在数量方面,大理国更是胜过两国不知多少。
所以等双方开战之后,几次大战下来,双方都损失惨重。
苏国十万兵马,直接战死了三万余,其中精兵约有一万。宋国五万兵马,也损失了一万多,这些全都是战兵。
而大理国那边,损失也差不多在这个规模,甚至比两国还要再多一些。
但大理国家底雄厚,如今三十万大军,死个五六万人根本不在话下,完全支撑得起。
可苏国、宋国那边,加起来也才十五万兵马。此时折损五万,一下子就去了三分之一。
这损失已经相当大了。
恰在此时,两国占据的后方,黑齿地区以及通海国那边,接连传来地方夷人发生暴乱的消息,已经有不少城池被暴乱夷人攻占。
尤其是通海国那边,暴乱尤为严重,听说地方已经有十余万夷民起兵,站出来反抗苏国统治。
以这小国不足五十万的人口,能拉出十余万夷民,几乎可以说国内所有男丁,都跑出来参与暴乱了。
而之所以能达成如此壮举,自然离不开苏国的老手艺——横征暴敛了。
是的,就是横征暴敛。
事情还要从去年说起。
自从在国内大肆加税,比起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叛乱之后。苏国最后哪怕平定了叛乱,但也基本把国内打废,经济彻底崩盘了。
因此此次出兵西南夷,对于苏玄歌来说,开疆拓土还是其次,为国内寻找新的财源才是主要目的。
抱着这个目的,等苏国大军开到通海国,一群穷疯了的苦哈哈,会做出什么事情,也就不用多想了。
抢粮,抢钱,抢女人,一切能抢的东西,通通都抢了个干净。
凡是敢阻拦的,也通通杀了个干净。
如此暴虐手段之下,通海国的那些夷民自然忍受不了。
本来外族跑来统治,就让他们内心反感了。如今这些外族统治者手段还这么残暴,通海国的夷人不跑出来造反,那才奇怪了。
因此此国叛乱一起,就是波及全国。
因为国内所有夷人,都遭受了苏国大军的祸祸,所有人都和苏国大军有仇。
此时有人领头造反了,自然有无数人跟出来追随。
再加上大理国在背后鼓动,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暴乱,也就理所当然了。
前方损失惨重,后方后路又出现不稳,苏宋两国自然无法再打下去。
因此在九月份的时候,两国各自留下一部分兵马断后之后,便迅速带兵后撤,返回黑齿地区与通海国两处,忙着镇压暴乱去了。
同时又各自传讯回国内,继续调兵遣将,准备再来征伐大理国。
而大理国那边虽然取胜,但一场大战下来,大理连同其附庸国区域,过半地方都被战乱影响,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加上大量征发地方民兵,今年春耕夏种,也被耽搁,国内出现了缺粮状况。
故而在试探着派兵追击苏、宋两国,最终在黑齿地区与通海国受到了顽强反击之后,不得不放弃了继续收复两地的心思。
转而专心国内,一边恢复耕种生产,一边积蓄粮秣兵甲,筹备着来年新一轮的大战。
于是到了十月初,大理国区域的战事,也随着年节将近,寒冬到来,渐渐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