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29(1 / 8)

第 129 章 129

华夏元年的一系列改革 , 最明显的成效就是 , 华夏元年底 , 国库结余干万银币 。

好几十年了 , 国库从未如此宽裕过 , 这在嘉衡帝时期完全不敢愚象 。

朝中一些前朝旧人心里感慨万十 。 起初 , 他们对新帝这一系列的革新都持抵触情绪 , 但观这后效 , 成果斐然 , 实在出乎人预料 。

不过仔细一盘算 , 又在情理之中 。

因为国库这盈余中至少有百万银币乃是皇室节俭所出 。

首先便是新帝登基 、 大婚都从简 , 花费不过数万银币 , 其次 , 新帝裁撒六宫 , 放了大批宫女 、 太监出宫 , 后宫开销一年又省下数十万银币 。

再次 , 新帝登基并未大肆分封 , 就连跟着他起事的庆川官员很多也是名誉分封 ,

名惠而实不至 , 至于陈氏家族 , 那更是一个都没被分封 , 如此一来 , 宗室的开销无限接于零 。

单这数项就为国库剩了几百万银币 。

而东王朝初立 , 冗官现象还未出现 , 各府衙门 、 各地官府的开支也相对较少 , 户部支出也比前朝少 。

除了节流 , 开源方面也出乎很多大臣的预料 。

他们看不起的商业在华夏元年遍地开花 , 各种工坊层出不穷 , 商业繁盛 , 商税的收入节节攀升 , 以往在国库收入中占比只有十来个点的商税 , 今年翻了两倍多 , 弥补了一大半田赋减少的空白 。

再加上年初的各种抄家 、 罚没收入 , 国库有此盈余就不足为奇了 。

户部的官员估算 , 华夏二年 , 几年没了抄家罚没的收入 , 国库也会有盈余 , 只是可能比华夏元年少一些 。

但这也足以让大家放心了 。 作为掌管一国的钱袋子 , 他们最怕的就是入不敷出 。

可惜 , 他们这个心放得太早了 。

因为得知国库盈余后 , 陈云州当即就下了一道旨意 , 让其拨款六百万银币给工部修路 。

这是工部收到的最大一笔拨款 , 而且还不是他们苦司台去讨要的 。 对此工部上下无不感恩戴德 , 夸赞新帝大方公平 。

只是很快任务就来了 。

这笔银子可不是白白给工部的 , 而是全国官道重修 、 连接的启动资金 。

陈云州要求工部上下 , 在年前做出具体的规划 , 他要在八年内修通连贯全华夏的主干道 , 也就是说 , 至少各州之间的道路要修好 , 而且若遇高山河流 , 除了绕道这个选项 , 还要尽可能地考虑修桥 、 挖随道 , 以避免绕路太远的问题 。

工部接到这样一个重担 , 数百人都忙碌了起来 , 看舆图 , 调查各州之间道路连同的情况 , 勘测规划最合理的路线 , 然后做详细规划图 , 上奏朝廷 , 等陈云州审批 。

交上去 , 打回来 , 修改 , 再交上去 , 又打回来 , 再修改 , 如此反复 , 到腊月底 , 他们的一些方案都还是被陈云州给驳斥了回去 。

工部这才意识到六百万银币不好拿 , 这不是个轻松的差事 。

陈云州对官道的要求比较高 , 宽要达两丈 , 路面必须铺设砖块或石子 、 沙子等 , 最上面要糊一层水泥 , 此外各地之间 , 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近的路线 , 以节约行程和赶路时间 。

不修则已 , 要修就要将路修好 , 省得过几年路就坏了又得重修 。

为此 , 他心里的估算预期是花几十万银币 , 耗时八年慢慢去修通这些路 。

而且修路中用到的砖头 、 石沙 、 水泥等材料 , 还有人力 , 这些也能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 从而诞生一批相应的厂坊和工人 , 进一步带动商业的纂荣 。

直到过完年 , 不知改了多少遍 , 工部的规划书才通过 。

第一期工程 , 是从京城往南修路 , 修到江南 , 第二期工程再从江南往南继绩修 , 将东南沿海一道的道路全部贯通 。 因为这部分地区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 修路的效益也是最明显的 。

第三期工程从京城往西 , 直修到西北 , 这是为了保障西北的军事供给所需 。 这条横线修好后 , 京城到井州能缩短三分之一的时间 , 以后无论是调兵还是后勤支援 ,

速度都将大幅度提升 。

第四期工程则是由东南沿海一带往西修路 , 及至贯穿各州为止 , 从而连通全华夏 。

华夏八年 , 工部提前一年完成了这个目标 , 正式修通了各州之间的道路 。 新修的官道宽敞平整 , 而东都是水泥路 , 下雨天也不会下陷 。

交通的便捷进一步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 九年间 , 各地的厂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 商税收入进一步增加 。 华夏十年 , 商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