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二人在荆州逗留不久,便重新启程回京。
一来,秦衔身为新任兵部侍郎,尽管还未正式接手各项事务,但也不该告假太久,需尽快回衙署,与同僚们分担公务。
二来,三个月的国丧之期已过,从宫廷到民间,俱已恢复如常,元穆安册立皇后、举行婚仪的诏书也已自翰林院发出,昭告天下。
婚仪就定在八月初,距今只余不到四个月,在此之前,不但要过礼,还得尽快回去,准备婚仪之前要行的册封典礼,耽误不得。
五日后,二人回到京城,很快便各自忙碌起来。
秦衔一面忙着替妹妹准备出嫁事宜,一面尽力熟悉兵部各项公务。他是元穆安钦点的功臣,又即将成为国舅爷,自然不能给元穆安和秋芜丢脸,须得以最快的速度跟上其他同僚。
好在他虽为官时间不长,但自小读书,文章学识不俗,在文官之中并不吃亏,又曾带兵打仗,比大多兵部官员都更知晓地方上的实际情形,因而处理起各地报上的文书时,算得上得心应手,不出两个月,便得了好几位同僚的称赞。
而秋芜每日在府中,除了要配合尚服局的人量体裁衣、挑选吉福、朝服、首饰、钗环等的材质、花色外,还要忙着应付各家的夫人、娘子。
京城近来几经波澜,好几个风光了许多年的大家族都迅速没落了,而以秦衔为首的,出身平凡的几位朝臣则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拔。
对大部分未牵连谋反案的旧臣,元穆安并未表现出任何打压之意,甚至礼遇有加,但这几位寒门臣子的提拔,已让众人明白,将来的大燕朝堂,不会再被世家大族垄断,要想保住如今的地位,唯有洁身自好,在政务上兢兢业业,不出半点纰漏。
如今,空置一年有余的皇后之位终于定了人选,他们自然要让家中女眷去走动一番,哪怕这位皇后的出身,是从前的他们都一点也瞧不上的。
对这些主动上门拜访的娘子们,秋芜来者不拒,但一视同仁。
元穆安先前告诉她,立后之事不必她操心,他能挡得住朝中的压力的时候,她还有些替他担心,但看到这些人时,便彻底放下心来了。
有许多事,他都没告诉她。但从秦衔的口中,和其他娘子们的只言片语中,她多少知道一些。
有几位顽固的元氏长辈听说新皇后是个平民出身、已年过二十岁的娘子,甚至宫中还有传闻,说她曾当过多年的宫女,后来出宫,才认秦侍郎为兄长,当即强烈反对,有一位年长的元氏姑母甚至直接入宫,当面斥责元穆安给皇室蒙羞。
也不知元穆安最后到底和这位姑母说了什么,最后总算将老人家劝了回去。
对于其他朝臣上的反对的奏疏,他也一一挡了回去。
如此,过了半个多月,才渐渐将反对的声音压了下去。
秋芜知道他的不易,也时刻记得自己即将成为他的妻子,成为皇后,应当担起身为皇后的职责。
幸好她虽出身偏远地区的小吏之家,但有前些年在宫中与各位主子们打交道的经验,应对起这些事来,并不显得太过吃力。
那些原本抱着试探深浅,甚至是来看笑话的心态的官宦女眷们,几番往来之下,也渐渐对她刮目相看。
忙碌之余,难免相思更甚。
婚事已然公布,元穆安自不能再召秋芜入宫,只好仍像从前一样,每日书信往来,偶尔互赠物件,以解相思之苦。
就这么一直熬到八月里,婚仪的前一日。
正值壮年的天子早早处理好公务,连晚膳也没心思用,只是在甘泉殿中背着手来回走动。
时已入秋,自傍晚起,便不再炎热,可他走了片刻,却越发觉得浑身上下散发着燥热的感觉,整颗心像被泡在热腾腾的浴水中,捂得他透不过气来。
“都准备好了吗?”
他停下脚步,转头问侯在一旁的康成。
“禀陛下,万事齐备,连吉服也已经查验过三回啦!”康成弯着腰,一张发福的脸笑成一团。
难得见到这位皇帝有如此紧张焦虑的时候。
“哦,三回了啊。”元穆安怅然地点点头,看着殿外被夜幕压得只余下一线浅浅的光晕,不知怎的,就觉得心如擂鼓般砰砰直跳。
明日就要成婚,可现在的他,却总有种虚幻的、不真实的感觉,生怕这一切不过都是自己的幻想,等到了明日,就会跌回惨淡的现实。
“康成,”他抓起案上的茶盏,大大饮了两口,“你说,明日的婚仪会不会顺利?”
康成猜,这位天子恐怕被新妇先前的两次不辞而别弄得有些杯弓蛇影,遂笑道:“那是自然,陛下大婚,举国欢庆,定会顺顺当当的,礼部也早已观了天象,明日可是大好的日子,天气晴朗,无风无雨。想必,娘娘此刻在秦府中,也正想着明日的婚仪呢!”
她在府中吗?
元穆安脑中一片纷乱,一面想着秋芜的两次离开,一面想着这段日子以来无法相见,却书信传情的柔情蜜意,一时觉得又苦又甜。
“我要去看看她。”
说完,他不顾康成的震惊,径直出了甘泉殿,骑着马悄悄来到秦府外。
时已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