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容颜决>其他类型>港娱:功夫之王> 第460章 日娱塌陷了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0章 日娱塌陷了(1 / 2)

尽管杨叶很早以前就在搜集喜多川的资料了,但他其实并不想搞这么大。

或者说,他不想亲自下场,因为他自己也不干净。

今天他用这招搞别人,明天别人就会用这招搞他。

不过,现在这个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

喜多川自己召集了这么多媒体,宣布近藤真彦和中森明菜的婚事,给了杨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杨叶实在是忍不住,就一波梭哈了。

有些阴谋论者是说杰尼斯事务所是在执行美国的娘化日本人计划,所以别人搞不掉杰尼斯什么的,这就有点扯犊子了。

首先,喜多川侵害的是男孩,这并不算是犯罪,只有对象是女的才是。

其次,在日本,抢健是自诉罪,而不是公诉罪,也就是说,只能是受害者自己提告。

喜多川能够纵横日本娱乐圈数十年,一手遮天,其实是日本社会的整体环境造成的。

其实喜多川在六七十年代就因为这件事输过官司,但有什么用呢?他又不用坐牢。

而因为喜多川极其强大的造星能力,更多的受害者为了出名,往往会选择隐忍,甚至主动献身,乃至于互相争宠。

不仅仅是男孩,甚至是男孩的父母,也会为了让孩子出名赚大钱,主动把孩子送给喜多川。

在后世路透社拍摄的记录片中,就有父母公然让孩子接受喜多川。

也有很多受访者公然声称,如果和喜多川发生关系可以出名,那他可以接受。

赚钱嘛,不寒碜!

2011年加入J家的前田曾,是“7 MEN侍”组合的成员,他在退社后曾在博客上曝光喜多川的侵害行为。

但他得到的不是支持和同情,却是粉丝的谩骂。

人们让他赶紧闭嘴,说他蹭热度,还让他不要耽误了“7 MEN侍”的大好前程。

在日本,扭曲的X文化也让喜多川有了猖狂的理由。

日本的风俗业和成人产业极其发达,把性当作交换金钱和名声的工具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尽管后世路透社的纪录片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喜多川在日本仍然被奉为神明。

许多人认为死者为大,不应该继续追究。

……

再说一下日本的媒体。

1999年,日本的《周刊文春》用十二篇系列报道,披露了喜多川侵害的细节。

这是数十年来,极少数对喜多川发起正面强攻的媒体。

随后杰尼斯起诉了《周刊文春》,官司打到2003年,《周刊文春》胜诉。

但……没有用。

在这一战中,《周刊文春》原本以为他们的爆料会毁掉喜多川的职业生涯。

但现实是,他们只是孤军奋战,日本的媒体对这件事的态度是无视,沉默!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日本企业的基本用人制度是终身雇用制,在这种制度下,记过系统比绩效系统更普遍。

日本电视台和报纸的记者更像是受薪工人,而不是记者。

上班族记者的主要目标不是冒险和抛出独家新闻,而是按照上级的意愿完美地完成日常工作。

另外,记者报道领域垂直划分较细,分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各种部门。

自己负责自己的一块,不打扰各部门内其他记者是基本原则。

在娱乐领域,除了杰尼斯的负责人之外,几乎不可能有任何人采访和撰写有关杰尼斯的文章。

那么,杰尼斯只要搞定这帮负责跟他们对接的人就可以了,非常容易!

……

最后,杰尼斯几乎垄断了日本男偶像的生产渠道。

《纽约时报》当年的一篇报道中,一位娱乐记者的说法代表着噤声媒体的典型顾虑:

“如果你是电视台,不听从杰尼斯的意愿,那么所有当红明星都将退出你的节目,你的综艺节目将无法接受任何明星采访,你的收视率将直线下降,同样的状况也适用于出版物。”

作为一个家族造星工厂,杰尼斯缔造了一个相当封闭的产业环境。

他们严格限制外界对在社艺人、工作人员的肖像、采访等资料的传播。

强大的法律团队让路人、粉丝、社员和主流媒体都不敢轻易说喜多川的坏话。

在路透社的纪录片中,记者多次试图聆听J家粉丝的想法,但都被拒绝。

人们害怕自己说错了什么话被告。

喜多川和杰尼斯就这样成了两个不能随意批评的名字,这些都成为了喜多川犯罪的摇篮。

……

那么,杨叶为什么要搞杰尼斯呢?

他搞的不是杰尼斯,而是日本娱乐业。

昭和时代即将结束,马上迎来平成时代。

日本的偶像文化将迎来极致繁荣时期,一度席卷整个亚太地区,甚至打入欧美。

而杰尼斯培养出来的艺人们,就是这波偶像风潮的中流砥柱。

杨叶这时候跳出来,给杰尼斯来一下狠的,就是要给日本的流行文化降降温,给华语流行文化开开道。

而此时的杰尼斯虽然很强,但发展时日尚短,远远达不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