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自从向大乾臣服后,这么长时间一直都老老实实的,存在感极低。
当年曹明和公山留拿下东瀛也是费了一番精力的,现在好好的地方隔着不用怪可惜。
在东瀛建立大乾的水师基地,即有利于对东瀛的控制,也有利于大乾对美合帝国的作战。
美合帝国远道而来,补给是他们最大的问题。
背靠东瀛的大乾就不需要担心。
以逸待劳,必然可以取得胜利。
“诸位对威海侯的提议可有异议?”
刘刚的封号是威海侯,王雨则是渤海侯,都是县侯。
群臣们思来想去,觉得以东瀛为支点的计划已经是天衣无缝的计策了,再去多想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思考许久,群臣纷纷表示支持刘刚的建议。
见自己的建议被群臣采纳,刘刚也感到很开心,随即将得意的目光瞥向一个地方,只是那里今天空荡荡的。
他看向的地方是以前王雨所在的地方。
现在王雨在外铺设铁路无暇返回,所以那里便空了下来。
“美合帝国当为我大乾首患,诸位务必时刻关注这个帝国,莫要让他趁虚而入,损害我大乾国威。”
秦雨柔龙音犹在,群臣闻言莫不俯首。
解决了美合帝国的问题,秦雨柔接下来对大乾这段时间的发展和未来的方向做了总结,主要目的就是大力发展大乾国力,但一定要注意大乾各地发展的平衡。
大乾现在的确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很多地方的经济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也不为过。
而在这突飞猛进的背后,是呈割裂状态的不平衡。
大乾京师在所有地区中呈现断档式领先,而且是断了好几个挡的领先。
京师是大乾无可置疑的龙头,几乎所有的科技和文化创新都是从京师起源。
而思想方面,京师的百姓们解放的也是最早的。
甚至在全国其他地方做生意取得成功的人群里,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从京师离开的百姓。
除却京师以外,江南等地区的沿海城市也取得了飞速发展。
林天大力倡导海上贸易,并且利用国库中盈余的钱来发放外债,让别的国家利用这些外债来和大乾进行交易。
这样鼓励海上贸易的结果就是,沿海城市的经济收入急剧增速,几乎每年都要翻上一番,绝对是相当恐怖的增速。
现在别说东亚,远在中亚、西亚、欧罗巴,甚至一些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国家都知道了大乾的存在,并积极地和大乾进行贸易。
大乾地大物博,珍奇异物更是数不胜数。
在这些异域国家中,大乾的东西永远都是稀罕货,他们买回去以后可以在自己的国家卖出天价。
在巨大的利润面前,自然会有人前扑后继。
沿海城市取得巨大发展,百姓们的手中有了多余的闲钱,也就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劳作之外的其他地方。
京师作为大乾的标杆,各地百姓纷纷效仿京师百姓的生活。
大乾商行顿时成为风靡全国的购物中心。
大乾商行在李同贺的经营下,已经不再是当初仅仅销售工业产品的地方。
李同贺看到了百姓们生活的需要,于是扩大大乾商行的规模,在其中增设了服装、布料等等产品,俨然成为这个时代的百货大楼。
李同贺对大乾商行的扩展,还间接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
大乾商行要扩大规模,所需要占用的地方必然会增大。
其他地方倒还好,大乾商行财大气粗,买几块地就好了。
可京师寸土寸金,先别说每一块土地都是天价,土地往往都是有价无市的,人家愿不愿意卖才是关键所在。
无奈之下,李同贺只能另辟蹊径。
既然宽度和长度没有办法增加,那就只能增加高度了。
于是李同贺专门请了几位大乾顶级的木匠,让他们为大乾商行设计多层建筑。
最后,京师大乾商行盖到了四层。
这已经是京师之中除却皇宫以外最高的的建筑了。
当然,除了寺庙高塔等特殊的地方。
在大乾商行蓬勃发展之下,可以看到在沿海城市率先崛起的,能和大乾商行并排生长的商行。
这些商行的背后都有当地财主的支持,所以资金相对来说比较雄厚。
他们的来货途径也很广泛,科技部的货几乎都被大乾商行给垄断了,他们无法从科技部拿货,只能从下游去捞。
科技部自己的工厂远远无法满足全国百姓的生活需求,所以大乾之内还是有很多其他的小工坊生存了下来。
这些小工坊的产品或许达不到科技部的质量,但也有自己的优点——便宜。
沿海城市的商人正是从这些小工坊中低价拿货,然后放在自己的商行中低价售卖。
凭借着价格优势,他们勉强生存了下来。
接着又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积累下自己的人脉,从而在一些地方达到可以和大乾商行齐头并进的程度。
李同贺早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可沿海城市天高皇帝远,他多少有些有心无力。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