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容颜决>历史军事>济南府穿越实录> 第127章 团练乱局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7章 团练乱局(1 / 2)

而其他官员虽然对此颇有微词,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相互之间议论几句。

恰逢此时常有捻军在周边各县活动,为确保省城安全,朝廷拨下白银七千两,命山东巡抚扩建济南城郭、修筑一道外墙。

建外墙是一项大工程,只给七千两银子肯定是不够用的。山东巡抚接到命令后一边指示济南府征调民夫抓紧开工,一边催促布政司从藩库中往外挤钱,同时向民间广泛筹措募款。

魏永明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当即决定让广盛泰率先捐赠白银五百两。此举很快得到了发榜嘉奖,也间接改善了西城营和官府上层之间的紧张关系。

除了缓和关系之外,捐款还能提升广盛泰在官民中的口碑,这五百两银子花的不算亏,却也不是魏永明此举的全部用意。

近些年来西城营一直驻扎于三里庄外,期间不断有团勇结婚生子、搬出营房另建新宅,逐渐在公所周边形成了一个人口超过两千的小镇店。

以往有厘金收入进账时,团勇们的生计并不困难。如今虽说开出了很多荒地,但仅靠三百多人耕种实在难以养活大家。

正好赶上此次扩建城郭,官府计划将西侧外墙修在距内墙二里地之外,还要再挖掘一条护城河。三里庄东侧有约二百户人家位于工程沿线,必须提前动迁搬离。

大部分人家就近搬往三里庄以西。这里原本是荒郊野外,黄河改道后陆续有灾民来此定居,已基本将三里庄和西城营连成了一片,搬迁户们只能挨着西城营盖起新房。

如此正中何大庚等人的下怀,顺势将周边新来的住户纳入西城营管辖范围,由团勇保障他们的安全,并将部分田地交给其中务农熟练者耕种管理,收获的粮食与西城营对半分成。

新住户中还有许多商贩和手工业者。这些人的到来使得本地物资供应更加丰富,流通更加快捷,生活更加便利,西城营众多家属和无法下地干活的伤残团勇也因此增加了就业机会。

眼下粮食差不多够吃了,但银子依旧紧缺。在杜?的暗示默许下,西城营开始向辖内非团勇住户收取团练资金,同时在周边设下哨卡,不许官府差役入内征税。

团练资金的征收数额低于官府的各项苛捐杂税,住户们自然十分乐意。自从搬来之后,他们几乎不再有跟官差打交道的必要,遇到各种事情都去找西城营解决,俨然把团练公所当成了此间的衙门。

西城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搞这些事情,地方官员当然心知肚明。除了陈宽假装看不见、吴载勋置若罔闻之外,其他人要么敢怒不敢言、要么觉得事不关己、要么干瞪眼没办法,反正是谁都不愿管闲事。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官员们的想法也各不相同:

有人认为广盛泰刚捐出了一笔银子,足以抵消西城营此举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别说魏永明还受到了官府公开表彰,就此翻脸未免不太好看。

有人主张西城营先前处境困难,能想出办法解决粮饷问题也算难能可贵。而且被迫搬迁的居民都得到了妥善的安顿管理,不失为一件好事。

当然,无论大家嘴上怎么说,背后其实存在一致的看法——有杜?这个钦差大臣为团练撑腰,连巡抚大人都奈何不得,遑论他们这些下级官员?

何况眼下历城大团也有样学样,圈起地来自行其是。两边合计四五千人,近千杆枪,真要逼急了闹起事来,只怕没人能承担后果。

最重要的是,当前捻匪就在眼皮子底下到处晃悠,不定什么时候还要指望这帮团练上阵御敌,实在不敢得罪他们。因此省城各级官员只好一忍再忍,谨慎处理与团练的矛盾。

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下,西城营很快稳定了自身钱粮来源。不过辖内普通百姓毕竟太少,每月收上来的银子仍旧难以满足全营支出。

经过慎重商议考量,何大庚与魏永明做出一个重大决定:魏字营所属的近三百名团勇今后只在西城营领取口粮,应发饷银由魏永明自掏腰包进行贴补。

此变动不影响原先的指挥架构,魏字营仍从属于西城营。但魏永明现在不仅是长官,更是他们的金主,魏字营的性质也悄然发生微妙变化,蒙上了更加浓厚的私人武装色彩。

不管怎么说,作为驻扎在省城济南的一支团练武装,西城营还算是比较规矩的,所作所为也没有太过火的地方,充其量只是山东团练乱象中一个极不起眼的缩影。

此时距离杜?来济南上任尚不足一年,由于他强行挤占地方官府事权,处处为团练充当保护伞,致使各地团练“弱者以抗粮自豪,强者常揭竿而起。”

正是因为有这位钦差大臣做靠山,下面县乡团练才加速出现了“匪化”现象。在地方官眼中,他们不听管束、无法无天,完全就是一支支光明正大的合法土匪。

底下的团练与地方官府对立,杜?在济南城内也丝毫没消停。

自打上任之后,他一直与山东巡抚文煜明争暗斗,彼此间不断相互猜疑,在各种问题上都存有分歧,完全无法做到朝廷希望的和衷共济,反而导致了严重的事权分裂。

这种对立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当年冬天,刚刚在八里桥败给英法联军的科尔沁亲王僧格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