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年后,元朝大军兵临临安城下,南宋谢太后和另一位恭帝、年仅6岁的赵?被迫出降,宋朝灭国,于是有人作诗嘲讽道:
“忆昔陈桥兵变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又被欺。
连皇帝都要挨骂,当臣子的再想三心二意,就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了。
史上被冠以叛臣、卖国贼等名头的坏蛋,大都出自两宋之后。
明朝出现了现代意义的“汉奸“这一词汇,乾隆干脆编纂了一本《贰臣传》,收录了曾在明清两朝做官的120余位人物。
首先,在两宋之前的朝代兴替大多发生在汉人政权之间,基于上古时期的传统以及同文同种的认同。
这种以臣代主或是臣子择主而仕,并不是什么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也很少被引申到道德层面进行评价,更与民族大义、气节操守无涉。
不过自唐末以后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再像匈奴、鲜卑、突厥那样对于中原王朝而言仅仅是边患或癣疥之疾。而是有能力占据中原半壁江山,甚至将汉人政权取而代之,成为华夏共主。
这样一来,随着夏夷之间民族矛盾的日益突出,那些贰臣们的行为就不再是同文同种间的“贤臣择主而仕“,而被视为对于家国、宗族以及祖宗的一种背叛。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开国之君刘裕,曾经首开一个很恶劣的先例,那就是对前朝的亡国之君斩尽杀绝,从此类似的事件愈演愈烈。
这样一来皇帝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一旦亡国基本就意味着身死族灭的下场,使得他们即便是为了保命,也对臣子的忠诚度要求越来越高,并在两宋以后达到巅峰。
比如像往曹操、武则天等人身上泼脏水都是宋儒开始干的,强调正统和忠君。
做臣子的再想“良禽择木而栖“所要承受的道德和舆论压力远不是此前几百、上千年前的前辈所能比拟的。
于是像魏徵、秦琼这样的人物若是晚生个几百年,一定会被冠以贰臣、背主等骂名。
不过凡事有例外--若是实力、能力突出或是身处要害之处,那么哪怕他如何不忠、怎样反复,为上位者都得捏着鼻子忍着,起码是暂时忍着。
明末清初时就有这么一号人物,一生中先后七次叛主,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名字叫王辅臣。
……
今天开始恢复正常更新,若身体许可,不会在随意断更,感谢一路跟随的读者大大们的不离不弃,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