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父将指南针给杨清桦,立即去小船舱看孙子。
果然,没一会,船就开始猛的加速。
杨父左手死死抓着木床边,右手紧紧握着小祖宗的手念叨:
“孙孙诶,你娘开船的速度果然名不虚传,年迈的阿公都快遭不住了。”
小家伙都不带翻身的,小呼噜打得密集。
完全遗传了老娘得睡眠质量,只要睡着,一切动静都吵不醒他,除非自己愿意醒过来。
杨清杰开着船在后面跟着,站在他旁边的杨清刚都忍不住擦了擦汗:
“大哥啊,开快点啊,跟不上了。”
“别吵,用不着你教我做事。”
“说两句都不行,要不我来开。”
“等晚点给你开,换来换去更跟不上了。”
童瑶开着船,看了看指南针,经过周围的海域,果然有拖网渔船在作业。
要么是一条船,要么是不远不近的两艘船。
这种海域不能待,别人已经在这边作业了。
童瑶一家不是老王头那些人,不可能上去抢占人家的海域。
那些船见到两条船过来,速度慢了会,见两条船行驶过,又恢复原本的作业速度开始拖网。
“阿瑶,咱们开去哪啊。”
“不知道啊,海上那么大,我开着看看,合适就停。”
“还好有备用柴油,不然真怕回不去。”
“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童瑶开了两个钟头,才找到一处没有渔船作业的海域。
把船停好,才走出去:
“爹,咱们就在这边吧。”
杨父看了看:
“行,这边不错,有两个孤岛在,也有些暗礁,鱼货估计不错。”
杨清刚站在船边喊:
“爹,阿瑶阿桦,我们先拖网了吧,耽误了不少时间了。”
“行,去吧,别走太远,这片海域我们也不熟悉。”
“知道的。”
杨清杰和杨清刚的船开远,童瑶三人开始找位置放地笼。
放完地笼又开始串诱饵。
这会都七点了,朝阳升起,阳光照在湛蓝色的海面上,天海一色。
美得像一幅画,童瑶一家人没这个兴致去欣赏,忙碌得不行。
木床上的杨溪俊拱了拱屁股,坐起,看到自己在陌生的地方起床。
扁了扁嘴哭着喊娘。
童瑶赶紧抬头:
“娘来了啊,等会。”
放下小虾,去铁桶里洗了洗手,赶紧伺候小祖宗起床。
小家伙见到娘才不哭喊,抽抽搭搭的在娘怀里待着。
童瑶给他洗漱完,他才清醒过来,露出个甜甜的笑。
嘴里叽里呱啦的说话。
童瑶将保温盒的肉粥打开,用勺子喂他吃早饭。
这时候就体现出船上有多一个人的好处了。
不然夫妻俩带着娃出海,得忙得更晚。
杨溪俊吃完早饭,乖乖的坐在娘旁边,他也不乱动,絮絮叨叨说话:
“娘, 车车。”
童瑶给鱼钩挂饵,头也不抬回话:
“在家呢,晚上回去骑,不是给你带了太公做的小木马吗,小青蛙也有,你玩这两个。”
“小青蛙,呱呱呱~”
杨溪俊本质上就是个乖巧的孩子,不会乱跑乱动,所以童瑶也放心他待旁边。
刚吃饱,让他自己在船舱里待着肯定不行的。
背在背上对胃也不好,只能这样了。
渔民都不容易,不光要冒着生命危险出海赚钱。
像童瑶夫妻这样的,还得带着孩子出来。
有些地方就是兄弟俩、父子俩、或者中年夫妻出海。
很少有带着孩子出海的。
他们这边不论这些,毕竟蛋家祖辈都是一家老小待在一条船上出海。
生活啊,哪能容得了她们那么讲那么多规矩。
船上有个小家伙,时不时逗一逗,一早上的糟糕心情都消散了大半。
下完延绳钓,他们才开始拖网。
拖网得2-3个小时起网。
杨父开船,童瑶夫妻俩就坐在甲板上陪着儿子看带图的书。
这是从京城买的,小家伙看见上面的字画指着问。
这些基本都是80年代的儿童绘本,挺怀念的。
找了一本,上面的字都不复杂的,童瑶大致都能认出来。
手指指着一行行字大声的给小家伙读。
可惜杨溪俊不爱看那些字,更不爱听,指着那些鲜明的画问:
“好看,娘,系什么。”
童瑶读得磕磕绊绊,见儿子不用读了,乐得转移思路。
“这是蘑菇啊,这个蘑菇是紫色的,哥哥姐姐在上面玩。”
杨清桦听着童瑶之前磕磕绊绊的读字,好笑得不行。
不过也没说什么,听着一大一小在旁边大喊大叫。
杨溪俊不是个爱学的,看了一会就腻歪了,待在娘怀里玩小青蛙。
时不时看海面上的风景。
孩子不闹,夫妻俩乐得轻松,坐在甲板上闭目养神。
凌晨起来,这会也有点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