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来到了贞观17年,这一年魏征病重,算年龄他也已经64岁了。
贞观四年,杜如晦就早早病逝,年仅46岁。
他的去世很意外,让李世民非常伤心。
现在,另外一位肱骨之臣魏征也要走了。】
关于杜如晦的这句话,把李世民以及杜如晦和一干大臣吓的不轻。
如今的大唐,皇帝就是那带领大家创业的龙头,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现在一切刚刚步入正轨,缺了谁也不能缺了他俩呀。
李世民伤心完了儿女的事,现在又立刻得操心朝中大臣。
他连忙降下口谕,要杜如晦好好保养身体,大唐现在缺不了他。
此时的李世民操心着该操心的事儿,完全没有注意到别的事。
【贞观16年,这一年魏征病了好长时间。
最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各种赐东西,像是被褥、吃食、医药等等,看魏征家中清苦,还专门赐下了建筑材料。
光是恩赏还不够,他心里还是希望魏征能够好起来,便派人常驻魏征家,随时报告魏征的身体状况。
只可惜,魏征的身体还是每况愈下,算是时日无多。
这一天,李世民亲自来魏家看望魏征,两人在房间里谈论了很久。
或许是不忍魏征就这样死去,或许是让魏征放心,李世民准备将新城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
当然,小公主现在的封号是衡山公主。
作为皇帝他已经金口玉言,做出了承诺,魏征自然是高兴。
后来他还带着太子李承乾和年仅十岁(虚岁,实际上是九岁)的小公主来看望魏征。
当着所有人的面表示尽快把婚礼办了,想必是想让魏征在有生之年看到公主成为他家的儿媳,也可能是存在着冲喜的意图。
说实话,这样的操作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公主的年龄这么小,在现在,妥妥是犯罪。
魏书玉是魏征的嫡长子,按年龄来算,他至少得比公主大十岁以上,差距如此巨大的婚姻真的是离谱。
可惜,婚事还没开始办,魏征就没了,这时候按公元计法来说是643年2月,按农历应该是贞观17年初。
按理来说,父母死了儿女得守孝,最多就是三年之后再办这场婚事。
但可惜的是就在魏征死的当年,局势就发生了180度的大反转。】
当皇帝的大概率食言而肥,这可真是没脸,大家全都看着乐呵。
唯有贞观年间的所有政治人物开始担忧。
悬在头顶上的利刃马上就要落下来了。
有心人盘了盘时间线,太子究竟是哪一年被废?唐晓没有明确说,但她明确说过,太子自从贞观12年落下腿疾之后,性子就变得有些不太好。
圣上是在贞观23年驾崩的,太子谋反之后又有各种各样的事儿,后来还立了李治当太子,这至少也得几年时间安排。
这么想来,魏征死去的贞观17年颇有些不同寻常,大概率就是太子李承乾和李泰爆发的时刻。
【贞观17年,一整年大唐都不太太平。
这一年年节刚过,魏征没了,2月份凌烟阁挂上了24功臣的画像,好像也不算太过乱。
可同样也就是这一年,李承乾终于忍受不了弟弟李泰的步步紧逼,刺杀失败后决定放手一搏。
这次政变中,很多人被卷进去,其中不乏李世民原来的心腹。
支持李承乾政变的人有侯君集、杜正伦、李世民弟弟李元昌、妹妹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如晦之子杜荷等等。
这些人中有武将、文臣、宗室、亲眷等等。
结果自然是失败,这几位主要人物中,在这一年保住性命的也就只有李承乾以及杜正伦。
其他几个蹦的欢的全都死在了这一年。】
听到这些,牵扯进去的人全都瑟瑟发抖。
最害怕的无疑是此时无权无势的鲁王李元昌,作为李渊的第七个儿子,他年龄很小,只比侄子李承乾大一岁,两人的相处也不像叔侄,更像同龄玩伴。
害怕万一给自己惹出事儿,十一岁的小少年赶紧去了一趟父亲那里。
没一会儿径直走向李世民的宫殿门口,撩起袍子就跪了下去,之后陆陆续续又过来了好几个人,杜如晦拉着年龄还小的儿子杜荷,等等,好几人都来了。
待人来的差不多了,李世民赶紧出来表态,表示只要大家以后都好好的为国尽忠,这些事情自然不会追究。
宫门口又是一阵兄友弟恭、君臣相宜的场面。
魏征想不明白,太子造反是在他魏征死了之后,他魏家人自然不可能参与,又是怎么搞黄的婚事的?
【说起来魏征也是倒霉,侯君集、杜正伦之所以能跟太子扯上关系,正是魏征推荐的。
要说推荐制就是这点不好呢,一旦你推荐的人出了什么事儿,那作为推荐者的你自然是需要背负一定的连带责任。
知人知面不知心,谁都没法给谁永远作保。
一下子这俩人都出事儿了,在李世民以及所有人的心里,魏征以前的所作所为就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