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一般是在及笄(15岁)之后就可以嫁人,但宋朝却很奇怪,他们很多人的成亲年龄比较晚,反而和现代很相似。
男子大概是24岁,女子至少也得十八九岁以上。
当然这个成亲年龄不包括平民百姓,指的大多是官宦人家或者读书人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群体,“士”。】
这倒怪了。
要是搁以前,很多人听到了这等消息,恐怕还觉得这些人胡闹。
现在才觉得人家这才叫聪明人呀,歪打正着了。
以前大家不知道早生早育的危害,每当人少时,朝廷就会对此采取措施。
大多都是规定女子必须早嫁人,有的朝代曾经规定过,要是15岁还没嫁人就要多交税。
现在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
不过究竟为何宋朝才形成了这种不一般的风气?
男子20而冠,女子15而笄,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在不知道女子年龄太小怀孕生子对双方都不太好的前提下,他们是怎么把适婚年龄往后硬生生拖了四年。
别人是不知道,可北宋的老大人们还是明白的。
唉!说多了都是泪呀。
【这个群体在宋朝为什么普遍晚婚,主要是这两个原因。
宋朝规定,科举落榜者,落榜到一定的次数之后就有当官的资格。
我估计这是真的害怕再出一个黄巢。】
提起这人,唐朝之后的皇帝表情都有些怪怪的。
没办法,谁让黄巢和他的属下太过残暴,还一言不合就掀了桌。
这样的人,太过危险。
【有了这样的规定,只要是能读得起书的人家肯定会一直读书。
反正不管考没考上进士,总归多考几次都能有所收获。
大宋科举发展的很昌盛,读书是一件费时间的事情,稍微在这方面有点天赋的想着考上一个功名,好说亲。
再说了读书还是挺费钱的,当功名和娶妻发生冲突的时候,男子肯定选功名。
真宗皇帝可是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有了功名,大丈夫何患无妻?】
虽然大家对于真宗赵恒本人观感都不算太好,总觉得他神神叨叨奇奇怪怪的。
但这句话就连最愚昧的百姓也不能说不对。
不管他当时写下这句话的原因是什么?
在大家的理解下,书指的并不单纯是书本,而是知识,是本领。
一个人要是有了知识和本领,别的自然就唾手可得。
【男子是为了科举,而女子这边儿原因就更离谱。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钱。】
大家不理解,都在议论纷纷。
【宋朝将嫁妆做出了规定,不同的阶级嫁女有不同规格的嫁妆。
一些有钱人家每年都会派人在科举之后公布名单的金榜下捉婿。
但有钱有势的人家总归还是少的,新晋的进士很多都是普通人家,大多也都是外地人。
有钱人看中了女婿,不想让女儿往后跟着女婿吃苦,自然会陪嫁很多嫁妆。
长此以往,这就形成了一种很奢靡的风气。
社会上流行厚嫁,至于厚到什么地步呢?
最顶格的嫁妆就是将女儿自出嫁之后一直到死亡,这几十年能用到的所有东西和钱财全都包揽。
陪嫁的东西小到帕子,大到棺材,应有尽有,这还没算上陪嫁的田产、庄子和钱财。
其实这实在算不得什么好风气。
嫁一个女儿比娶一个新妇花的钱要多的多,大家为了面子争相攀比。
很多男子娶妻也不看别的,就看妻子的陪嫁多不多。
不少人为了嫁女儿卖房卖屋,几欲破产。
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他后来当的官也挺大,但在嫁小女儿的时候也是卖田卖屋,凑够了9400贯钱才置办齐了一份嫁妆。】
在东京城等待着科举的苏家父子三人吓了一跳,现在就是把他们全家打包卖了,也卖不了那么多钱呀。
少年苏辙咽了咽唾沫,想着以后要是还是这种风气的话,他还是别生女儿了。
实在是养不起。
很多人一听到以后的厚嫁风气会越来越重,直叹自己家里可是有四个女儿,自己又没钱,以后怎么能嫁的出去呀?
一些人也开始仔细分析原因,争取让厚嫁的风气不要再继续恶化,想想解决之道,这也算是造福于国,造福于民。
【起先这还只是在上层人家,到了北宋中期,这种风气也蔓延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里。
平民百姓全家能不被饿死都已经竭尽所能了,既然不可能给女儿准备很多嫁妆。
长得好看、会说话、有本事的女孩儿还好,总归相对好嫁人。
但那些较为普通的就难了,要想嫁出去,必须要有较为丰富的陪嫁。
大家为了之后能嫁出去,也算是出了浑身解数。
很多女孩子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出门做工,在外面挣上四五年的钱,这攒下来的钱,也能给自己置办一个还不错的嫁妆。
自己贴钱也要把自己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