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在清水河放牧的这些漠北人种地,这怕是在痴人说梦。
很多人都这么想,不是因为他们看不起女子,而是这实在是太难了。
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蒙古草原也不适合种地,就算是清水河一带适宜种地,要让这些放牧放了大半生的人突然之间改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是真这么容易改变的话,草原上的那些人也不会一直想着抢掠了。
看看边境,百姓们整日担惊受怕,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冲进来一会儿骑马的贼子,将他们辛苦攒下的粮食抢的干干净净。
四公主能有这样的想法,确实是好的。
但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能成。
【四公主要干成这一件大事,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搞定土地。
清水河一带,本来就是漠南蒙古看在大清的面子上借给这些人的,他们要在这儿种地,要在这儿扎根下去,没有得到允许的话,恐怕不可能。
四公主在这方面是真的很聪明,她直接给她的父亲康熙写了奏折,想让父亲允许她耕种清水河附近的四万八千多亩田地。
对康熙来说,女儿的这份奏折也算是猝不及防。
康熙朝的阿哥们为了夺嫡整的不可开交,远嫁蒙古的公主没咋掺和进这件事里。
公主们都挺听话的,只拿自己该拿的,而四公主完全不一样,她直接要。
给出的理由很直接,为了漠北蒙古的安定。
提出此事的是自己的女儿,无论如何,心肯定是向着大清的,康熙没有理由不同意。
土地搞定了,接下来就是搞定人。
可惜,四公主具体是怎么做的,没有什么特别详细的记载。
不过我可以负责任的给大家说,四公主的设想成功了。
她成功的让一支从古至今以放牧为生的人改变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学会了种地。
这些人在生活普遍变好之后,也将四公主奉为了他们内心的神明。】
嘶,这真是有些恐怖如斯。
改变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真不是说一嘴让他们种地,那么简单的。
没有干过基层工作的人永远不知道这些工作有多么繁杂。
有的人的脑子真的就是一团浆糊,新的政令给他们说了千八百遍,他们就是记不住。
就算是一些于民有利的政策,在有些人的推动之下,就可能酿成一场惨剧。
华夏的百姓尚且如此,在大家看来,草原上的人肯定是比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更加顽固不化。
面对本朝百姓,教化还是有用的,但那些人,恐怕大罗神仙也没用吧。
真不知道这位四公主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要想改变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是往有更多好处的方向改变的话,倒也不是那么难。
只要是有智慧的生物,谁不想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呢?
人类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存在,自然也一样。
很多人墨守成规不愿改变,不是因为他们蠢,而是凡是改变必然会有风险,有了风险,那就有失败的可能。
谁也不想让自己成为那个可能,因为一旦失败,是真的会死。
墨守成规是一种更为保险的做法。
但如果真的出现了风险很低的改变方式,只要有一部分人通过改变获得了收益,不用说,其他人立刻就会跟着学起来。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你不让他学,他也不可能放弃。
这样的人多了,改变也就完成了。】
这样的道理大家在潜意识里都是知道的,只是内心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认知,唐晓这么一说,仿若醍醐灌顶,连对世界的认知都清明了不少。
现在的所有朝代不正是这样吗?
大家可以不理会唐晓,照样过原来的日子。
但没有朝代那么做。
皇帝在明知自己的皇权会被影响的前提下,还是前赴后继的加入了唐晓的所谓技术库游戏。
上位者千百年来的认知被打破,从愚民变成了启智。
皇帝难道不会担忧百姓们知道道理和知识之后,来造反吗?
以前底下的百姓们愚昧的时候,皇帝可以用天子,可以用君权神授来糊弄他们,来为自己的统治镀上一层政治合法的金衣。
现在这一套完全行不通。
皇帝们之所以这么干,不是因为他们爱民如子,而是他们不得不这么干,干下来会把损失降到更低,而且确实也得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改变就这么悄然发生了。
【四公主在蒙古有一个称号,叫做海蚌公主。
此海蚌并非比海蚌,它实际上是满语,意思是参谋。
毕竟草原上没有海,很多人压根儿都没有见过海蚌。
她这一生干过的事情很多,流传下来的却很少。
不过在现在的呼和浩特当地还留存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这个故事经过人们口口相传,流传了几百年。
说四公主的马从来不做标记,也不圈养,全都是放养模式。
每当马儿跑的不回来的时候,她直接让手底下的人去给归化城的副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