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十一月十五号,是法定的取暖期。
括弧:是本地区的法定取暖期。
其它地区的取暖日是多少白峰没兴趣知道。
服装厂这边是在十二号这天就提前开始供暖。
因为就在白峰给连襟搬完家回来的这天晚上,一股寒流袭来,让气温骤降。
早晨起来某人就感觉有点冷,到外面一伸头,赶紧回头往身上套件羊毛衫,然后外面穿上滑雪衫。
出门的时候还把滑雪衫上的帽子扣到头上,把自己捂了个严严实实。
如果老是严寒气温下,人适应了还真不会觉得特别冷。
就是这种原本温度还凑合,气温突然下降了好几度才是要命的时候。
某人走出家门,还没走到门口又转回来了,找了双厚实的棉鞋,里面垫了副毡垫这才大摇大摆地往外走。
别说人嫌冷,往常他一出门跟着他屁股后面忙前忙后的黄豆豆,此时都紧缩在狗窝里,只用目光送主人离开。
基本上每天他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家的,只要不出远门。
平时的时候,白崖是第一个出家门的,通常都在六点多钟出家门。
韩美玲大概在早晨六点四十出家门去厂子。
某人如果没事儿基本上都会在七点左右起来,给两个小不点洗脸刷牙吃饭,然后把他们带到服装厂。
今天两个小不点被韩美玲提前带走了,他就孤家寡人地走出家门。
锁好了家门后,照例先到铁匠炉,石场转一圈。
白连贵和白河明这爷俩在白峰的石场已经干了两年了。
每人每年拿回家三四千块钱,在农民的年收入还在千元以下转转的时候,这个收入已经是农村高收入群体了。
这爷俩是相当的满足,时常还回忆起在大队铁匠炉一年挣三百多块钱的岁月,总会留下一番唏嘘。
石匠这个行当其实是个苦差事,夏天热冬天冷,也只有春秋两季还算友好。
但为了养家糊口,哪怕环境恶劣,石匠们也毫无怨言。
每天早晨骑着自行车,顶风冒雪地骑行七八里山路到石场来干活,天黑时分再顶风冒雪地回去。
确实不容易。
中午吃饭都是从家里带着饭盒来的。
好在白峰这里专门有人给他们热饭。
原来热饭是在白峰旧屋的厦子里,现在厦子被拆除了,就紧接着铁匠炉夏天的时候盖了一百平的活动房。
活动房里盘了一口大锅,锅上安装了个大蒸笼。
石匠们早晨来的时候,就把饭盒都放在蒸笼里,到时候白河明和白连贵爷俩到点的时候就会把锅烧着,给他们热饭。
就中午烧一次火热饭,白峰给他们每人每年四百元。
这一年四百元就像白捡的一样。
柴禾什么的都是现成的,他们就负责中午烧一次火,一个人就可以干,一点不耽误他们干别的活儿。
这屋里还有一口锅,冬天热饭的时候还会烧一锅开水,放上茶包,石匠们吃饭的时候还有热茶水喝。
这个活动房一百多平还有供石匠们短暂休息的地方,对面的铺,吃完饭了石匠们还可以休息一会儿。
而且冬天和夏天,白峰每人还会分别发一百元的消暑费和取暖费。
一百元虽然不多,但按照现在的煤价,是可以买两吨半煤的,他们家一冬天烧不完这些煤的。
不过他们也不可能买煤烧,个人家的柴禾,玉米秸,豆秸就够他们烧的了。
这一百元就等于白给他们的。
对这些石匠,按照八十年代的生活标准,白峰觉得对他们也很可以了。
当然这些石匠对他也没有怨言,他每次进石场,这些石匠都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在石场里转一圈后,白峰就来到了服装厂。
隋东亮告诉他有些冻手了。
既然感觉冻手了,那就供暖。
天冷了不供暖还等着干啥?于是,白峰就通知锅炉工,开始供暖。
到中午时分,服装厂和老厂一片春意盎然,一下子就把外面的寒气隔离开来。
那些住宿的姑娘们在宿舍里都可以光膀子了。
不过这个某人没看见,不能冤枉好人。
有这么温暖的环境,某人也就不愿意到外面去溜达了,没事儿就在车间里看隋东亮他们制造大理石地砖。
隋东亮等人已经研究了三个花色的地砖了,除了连襟地面用的白色带淡青色云图案外,又研究出了白色带淡黄云图案,以及淡黄色,好像术语叫什么比斯黄的颜色地板砖。
如果有成套的设备就好了,用人工做,几十个人的规模,一年就能生产个十万八万块的,这也没多大搞头。
但想都不用想,现在肯定不会有成套的理石砖生产设备。
别看人造大理石就是像石头一样的地板砖,但是要用机器生产出来,那也是要过几十到工序,的有十几台甚至几十台各种设备。
暂时先人工生产吧,等有设备了再补充设备,从纯人工像半机械化发展。
至于全自动化,那还是等三十年之后吧。
不着急,自己又不指着它过日子,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