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容颜决>历史军事>舍弟诸葛亮> 第345章 士别两年当刮目相看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5章 士别两年当刮目相看(1 / 3)

关羽和诸葛瑾一路简单闲聊,很快回到下相城内。

下相不过是普通小县,也是项羽的故乡,城内只有一座县衙,别无官署。

好在诸葛瑾也不是拘礼之人,不挑地方,关羽就毫不见外地在县衙里给他接风。

自从孙策覆灭、关羽北调坐镇徐州以来。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徐州文武的生活条件也着实有不少改善。

虽说那段时间里,诸葛瑾没来过徐州,那些日常生活中灵光一闪想到的小妙招、提升生活质量的小发明,都得在扬州先鼓捣出来,然后慢慢流传到徐州、荆州。

但徐州这边,也有一项独到的福利。

那就是神医华佗自从两年多前被陈登征辟、答应在广陵郡给他办一个研究微生物的实验室,并提供配套的医学研究条件后,已经年过五旬的华佗,终于从四处游方行医的状态,转入了常年坐馆搞研究的状态。

即使偶有走动,也多在广陵、东海、下邳三郡范围之内。只有对岸丹阳郡或是吴郡有达官贵人重病,非他出诊不可,才会偶尔请他过江。

如果是一般的小病,最多就请华佗的徒弟吴普、樊阿出手就行。有一次诸葛瑾家里的小孩有点小病,他也亲自以身作则,没让华佗跑这一趟,而是让华佗众弟子中最擅长儿科的樊阿过江跑一趟,很快治好了。

此后扬州众文武一看诸葛瑾家里人病了都没逼华佗过江,大家也就收敛了些,不是遇到非常疑难的重病,就不敢去挤兑华佗本人的医疗资源。

最后索性留下樊阿在秣陵城里开了家分院,也让华佗这两年新教授的弟子们慢慢往丹阳、吴郡其他各处大城市开枝散叶,设馆提升公共卫生水平。

而华佗教出了更多弟子后,本人也就可以醉心于“广陵微生物研究所”的钻研工作。

别看华佗一开始只是顺着诸葛亮遗留下的“怎么分离培育酿酒用的曲蘖菌株、如何培养发酵酸奶和老面的乳酸菌/酵母菌”这一类项目往下搞。

在华佗丰富的医学经验积淀加持下,华佗很快把他新学到的理论、操作,和几十年行医的经验结合起来,揭示了一些此前诸葛亮都未曾想到的发现。

比如,当初诸葛亮搞曲蘖和酸奶乳酸菌研究的时候,只是发现了“高温可以杀菌,可以去掉面团、酿造谷物和牛乳里原本的干扰杂菌,纯化培养环境”,然后诸葛亮也没往下深想。

但华佗却不一样,他是一辈子跟传统医学理论打交道的,他很快发现,不仅高温可以杀菌,而且温度、湿度的细微变化,也能影响菌落繁殖的快慢、增抑。

然后,他就把诸葛家的微生物科学知识,和传统医学的“风寒湿”三毒结合起来,推论出“之所以风寒湿会致病,是因为风代表干冷干热,而寒湿代表湿冷,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组合,可以抑制或促生病菌”。

这一发现,可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然后华佗整整一年半,都醉心于研究各种微生物繁衍和温度、湿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就这,也才研究了九牛一毛而已。

但这九牛一毛带来的产物,却是非同小可,润物无声。

就比如关羽如今学诸葛家的人那样喝酒、喝奶,都得弄个东海郡水晶打磨的酒液温度计,插在温奶或煮酒的水浴锅里,

严格按照诸葛瑾和华佗切磋出来的温度标准搞:“奶制品加热不能超过五十度,以免杀死乳酸菌。煮酒时最高温度不能低于六十度,这样既能最大程度保留酒味,又不至于喝了后手抖目眩”。

至于水晶温度计是哪里来的……其实也是华佗去年搞相关实验遇到瓶颈后,向诸葛家的人请教切磋,然后诸葛瑾就帮他出了个主意。

诸葛瑾前世是理科金牌讲师,对于温度计的原理当然了然于胸。他知道简单易搞的温度计,无非是水银和酒精两种媒介。

但古代不好给空心玻璃管/水晶管抽真空,得靠灌注膨胀液时的蒸汽挤出管子里原本的空气,所以水银温度计也就被诸葛瑾放弃了,就用酒精——

当然,在汉朝要蒸馏出高度酒精也不容易。诸葛瑾过去一年多,还抽时间优化了蒸馏器,搞了点酒精出来,可惜成本始终太贵,不能拿来喝,甚至连医用也用不起,暂时只是作为科学研究实验所用。

所以最终只能是用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加上点着色剂,灌到能工巧匠钻孔打磨好的空心水晶管里,再封好底部造出温度计。

在灌装时,灌完液体部分后,还要再额外充入一部分酒精蒸汽,驱赶掉管子里原本的空气,这样封好后一冷凝,酒精重新液化,水晶管里就形成部分真空了。

因为酒精里水比较多,测温范围也就受到了限制。现代酒精温度计能测到零下近百度的低温,因为纯酒精的冰点非常低。诸葛瑾用简易蒸馏法蒸出的低度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则是零下二十度左右就会冻住损坏,平时也就测测常温。

至于高温部分,酒精在80摄氏度时就蒸发了,更高的温度也就没法测了。

这批温度计造出来后,大部分留在了华佗的实验室和研究所里,诸葛兄弟各自分了几支,刘关张等高层也各自拿了一些,不过并不是给人享乐的,只是拿来做些生活上的对照实验,只当是收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