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容颜决>历史军事>舍弟诸葛亮> 第363章 郭图:说诸葛兄弟神机妙算怎么能叫拍马屁呢?我只是说实话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3章 郭图:说诸葛兄弟神机妙算怎么能叫拍马屁呢?我只是说实话(1 / 3)

诸葛瑾说袁谭的求援使者就快来了,关羽和鲁肃听了后,自然是深信不疑。

过去八年的历史早已证明,诸葛兄弟除诸葛均外说话向来是言出法随的。

以诸葛瑾的见微知著,看到春日漳水上涨,就能联想到袁谭对刘备水军的需求再次变得迫切起来,这很自然。

对于曹刘两家而言,刚刚过去的春耕季,是万物复苏、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时候。

而唯独对于袁谭而言,至少是对袁谭治下仅剩的那一小片冀州境内的土地而言,这个春天却依然是在纯失血、不会有任何进账。

渤海郡只剩一座南皮孤城在苦苦坚守,渤海郡广大的土地,今年都是战区,没法管理耕种。

对面的袁尚目前还在围城,虽然袁尚占领了那片广大的原野,但他自己都不知道渤海的土地到今年秋天时,能不能确凿握在手中,对于一块没有把握属于自己的土地,又有谁会去花精力治理呢?花下去之后最后成了别人的,不就为人作嫁了。

所以,渤海郡今年,注定是会变成一片边荒之地的。连种田都不积极,年底绝对要再次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但这也没办法,谁让河北平原无险可守呢,只要河北平原不是属于一家独大,就注定会出现大面积抛荒,谁都无心种田。

原本富庶的渤海,在连续两年的绞肉拉锯后,民间积蓄早就吃光了。到时候想要避免大规模饿死人,就只有大规模迁徙百姓。

而这些甚至都是后话了,还不算眼前的燃眉之急。

眼前的燃眉之急是:别人家只要春耕好好种田,到了夏粮收获下来的时候,就能就地补给军粮。

而渤海郡去年冬天就没能种冬小麦,今年又没能春耕。春荒的时候还看不出区别,大家都得勒紧裤腰带。到了夏粮收获季,别人军粮一下子富足了,南皮守军还要继续忍饥挨饿,到时候就是袁谭彻底崩盘的时候。

袁谭必须在这个时间点之前,把生死难题解决掉。

……

被生死问题所逼,袁谭的求援使者,也就来得特别及时,而且规格也是特别的高。

四月初三,就在诸葛瑾那天和关羽、鲁肃视察日照港后没几天,袁谭新一轮求援使者,就抵达了诸县。

来使不但有刘备阵营的老熟人、已经暗中投刘的辛毗,甚至还有袁谭的头号谋主郭图。

郭图虽然历史评价不高,后世很多人觉得他就是个靠对袁绍溜须拍马上位的存在,智谋才干实在乏善可陈。

但回到当时的环境下,不管郭图才智如何,至少他的地位是真的高。官渡之战前夕,在沮授被袁绍解除独自监军的兵权后,就让郭图以“大将”的身份监督诸军,在军中地位和淳于琼相当,还高于文丑等人。

而郭图等人抵达诸县时,听说诸葛瑾还不在县城,而在远郊去年新建的日照港。负责接待他的,乃是诸葛瑾的三弟、本县县令诸葛均。

诸葛均对郭图倒是很礼貌,殷勤地表示请郭将军在诸县小住两日,会让人好生招待的,他自会派快马去通知大哥回来。

注:郭图在袁绍手下时就有兵权,如前所述跟淳于琼平级。所以外人可以喊他郭将军,以强调其权柄地位,而不是喊先生。

郭图却哪里敢托大,连忙表示不敢劳烦诸侯回返,应该他去日照拜见才对。

然后他就只在诸县城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就跟辛毗骑马翻山去日照。

也怪诸县地处山区、面积广大。一個县里,从县城到海边的小镇,都有近百里路程,郭图又走了足足一天。

抵达日照镇时,郭图已经有些灰头土脸,气势又弱了一头。

诸葛瑾闻报后,当然是亲自礼貌出迎,还批评了身边负责接待工作的小吏:“郭将军光临,你们为何不快马早报!三弟也是,怎么不通知我回城!郭将军快请!”

负责接待的小吏不敢解释,郭图却连忙主动帮着解围:

“令弟对我等礼遇有加,是我们自己要求来日照拜见的——诸侯是天下智谋之士,想必不用我开口,也能猜到我主派我们的来意。既是我们有求于人,便是跑一趟江夏都是应该的,何况如今只是来日照。”

郭图这也是一上来就把姿态摆得很低了,他从来都是擅长察言观色的,也深知自己原先过于位高权重。此番主公派他再来求援服软,不把姿态放低容易误事,那还不如一上来就把面子给足对方。

诸葛瑾在刚听说是郭图来的时候,其实也有些不太乐意,也是因为郭图官职地位已经高了,这种人不容易策反的,因为你已经给不了他更多的好处。

就好比勾践用吴太宰嚭为内应,太宰嚭在吴国已经位高权重,伍子胥活着的时候也就仅次于伍子胥,那勾践除了给足够的金银珠宝之外,还能给太宰嚭什么?最后灭了吴,也就只能功高不赏、把太宰嚭干掉了。

但诸葛瑾不希望刘备变成勾践那样的人——

勾践灭吴、对付夫差的手段是没问题的,也不存在道德义理瑕疵。勾践的事迹真正导致道德崩塌的关键,是他对文种范蠡的做法,甚至他对太宰嚭的做法。都容易导致后来的文明、民族猜疑链恶化,这才是关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