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洲在系统里买完,装模作样的玩了一会手机,装作和老板聊天的样子,然后就给嬴政说“我买好了,有水稻、小麦、玉米、土豆、红薯这些主要农作物,还有一些番茄、大白菜,最后还有点酸枣也买了。”
赵鸿洲还计划买些大清没有的水果以及苗子,到时候就可以带过去狠狠收割一番那些大臣和富商们。
赵鸿洲考虑到之后人民生活温饱,还要进行全国的教育普及,就打算再买一全套小、中、高的教材。
嬴政自然听到了赵鸿洲的想法,一些特别的水果确实能够快速的来一笔钱,但是教育普及嬴政就不了解了,意思是想让所有人都读书吗?这怎么可能?读书一个既费钱又费时间的事情,一般的百姓家里是绝对供不起的,先秦的时候官员大多都是举荐的,而能够被举荐的人除了特别有才华的人能够从寻常百姓家出头,基本都是世家大族出身,其一是那个时候只有世家大族才有书读,这些书籍有的甚至都不允许家族之外的人借阅,这样垄断的策略能够保证自家书籍的珍贵,这样也就让寻常百姓的孩子根本就没有书籍可以阅读;其二是只有世家大族的子弟才能够不事生产花费时间与精力来读书,普通的百姓家里还需要家里的孩子劳作才能够勉强果腹,每天光想着如何生存就已经很是艰难了,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拿出来去读书。就这样,世家永远是世家,而百姓永远是百姓。
嬴政即使到了大清,从皇帝的记忆里看到科举选士,这也是由于印刷术以及纸张的大量普及,才能够打破先秦时期书籍的垄断状态,科举使得底层百姓能够有上升之路,使得皇帝对于世家的打压更进一步,但是平常百姓基本上要聚家族之力,才能够供读出家族第一个人出头,而这个人必须要有颇高的天赋,极强的毅力,才能够打破自己家族的阶级。而这一家的青年人如果后续无力,那就仍然会到自己原先的阶级。
就比如现今大清的科考,南北的举子都是不一样的。基本上每次南方举子的人数占大半以上,而北方举子的人数就明显不如南方。尤其是南方江苏杭州这一带的举子人数,自古这一带就出人才。这是由于其自古是鱼米之乡,经济发达,是绝对不缺粮食的,只有保障基本的口腹之欲,大多数人才能有精力来考科举,而且这一带很出才子,之前的举子当官就会更加提携自己人,便是党争了,这就使得南方的举子人数越来越多。
而北方由于经济不如南方,而且处于饥荒的时间比较长,百姓大多都只能活命,哪里有时间来读书呢?而且北方的学习氛围就明显不如南方,南方时常举办诗会雅集,邀请认识的大才进行交流等,而北方举办这种活动的频率就完全不如南方,所以就造成北方的人数较少。
甚至在明朝的第一次科举,就出现了举子全部是南方人的情况。这对于皇帝平衡南北方的势力是很不利的。是由于当时元朝对北方进行了极大的破坏,导致了一部分人会南迁,其实也是由于朱元璋在南方起家,当时大部分的官僚都是南方人,而且朱元璋定都于南京,南方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或许也有一些偶然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当时造成了北方人的极度不满,虽然其中可能没有舞弊的情况,但最终主考官还是被朱元璋砍头以平息民愤。
在嬴政的眼里,这些光大的黔首们是不应该读这么多书的,如果黔首们掌握了这些知识,那么皇帝要进行管理就变得很难了,这也是为什么后续的皇帝会选择愚民的政策。嬴政很想知道现在的国家如何来对这些百姓进行管理。一个人有了思想,千千万万的百姓都有了思想,来管理他们就是一个困难的事情。
对此,嬴政就十分想要了解一下如今的官僚体系。
于是嬴政就直接开口:“你先给我简单介绍一下如今的官僚体系。”
赵鸿洲听到嬴政的问话,还有一些惊讶,然后一想【对啊,他到现在还没有给嬴政介绍一下当今的社会,尤其是皇帝们比较关心的政治问题】
赵鸿洲想了想,便说道:“如今是没有皇帝的,这我之前给你说过吧,溥仪是最后一位皇帝了,自他之后民国成立,国家的最高管理人是总统。民国先后正经的有5位总统,加上代理的总统差不多会有22位的样子,当时的执政党是国民党。之后抗日战争爆发,胜利之后就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内战。如今国家的执政党就是共产党,在1949年10月1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国体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一种基于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政治制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而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以此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和人民当家做主。”
嬴政:“工人阶级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
赵鸿洲:“对,在大清存亡的最后时刻,基本上每个阶级里面都有爱国人士出来想要挽救人民,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皇帝做了自上而下改革的努力,由于慈禧太后和帝国主义的施压,最后失败;资产阶级做了努力,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失败了,农民做了努力,由于文化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