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容颜决>其他类型>中国旅游攻略大全> 第193章 长治市(9)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3章 长治市(9)(1 / 1)

长治市长子县

1.长子县法兴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的慈林镇崔庄翠云山上,占地面积达四万平方米。这座寺庙的历史可追溯至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公元401年),是当地的文化瑰宝和历史的见证。法兴寺几经更名,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更名为广德寺,至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始称法兴寺。

寺庙坐北朝南,现存平面布局呈现出唐代建筑的特色。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和菩萨殿,两厢则分布着关公殿、伽兰殿和碑廊。寺内的建筑和雕塑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艺术的魅力。

其中,舍利塔是法兴寺的一大亮点。这座塔始建于唐咸四年(公元673年),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外形独特,似塔非塔,似殿非殿,展现了佛教建筑艺术的过渡时期的风格。塔内壁画人物形象端庄,色彩深沉,为游客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燃灯塔则是法兴寺的另一处名胜。它始建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通体由青石构建,小巧玲珑,形制古朴。塔身上的浮雕工艺精湛,刀工娴熟,是研究我国盛唐时期浮雕艺术的宝贵实物。燃灯塔的名字来源于其独特的防风功能,据说无论风向如何变化,塔内的佛灯都能永不息灭,因此得名长明灯。

此外,法兴寺内的宋塑十二圆觉像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塑像虽为宋代所塑,但却保持着大唐的风韵,气质奔放而不失清雅,体态丰满而不失秀丽。它们的存在,让法兴寺更加熠熠生辉,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欣赏。

除了建筑和雕塑,法兴寺的碑刻也是一大看点。寺内现存自唐迄清的碑刻共计17通,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法兴寺的历史沿革和建制情况,也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法兴寺的环境也十分优美,翠云山上的自然风光与寺庙的古朴建筑相映成趣,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宁静而庄重的游览环境。无论是春日的桃花盛开,还是秋日的红叶满山,都能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总之,长子县法兴寺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古寺庙,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于艺术鉴赏者来说,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2.发鸠山,古名发苞山,属太岳山脉东支,坐落于山西省长子县西部,与横水、晋义、岳阳等乡交界。山体南北走向,北接顶顶山,南至雨井山,蜿蜒长达20公里,主峰方山海拔高达1646.8米,巍峨耸立,气势磅礴。

发鸠山的基岩主要由古生界二迭系石千峰组紫红色砂质泥岩构成,上覆厚层山地褐土,地质结构独特,剥蚀侵蚀作用显着,形成了起伏不定的中山地貌。东麓的厚层山地褐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肥沃的养分,滋养着山上的万物生长。

发鸠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东麓有清泉涌出,泉水清冽甘甜,是浊漳河的主要源头。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总面积超过5万亩,主要以油松为主,还有黄栌、红酸刺、荆条、野皂角、蚂蚱腿子等灌丛点缀其间。这些森林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山羊、野猪、山鸡、狼、豹等动物在此自由出没,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此外,发鸠山还孕育了三百多种野生药材,是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

发鸠山不仅自然风光秀美,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山上原有一座皇姑坟,坟中曾飞出一种形似斑鸠的鸟,因此得名发鸠山。这座山峰还与中国古代神话《精卫填海》紧密相连。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精卫鸟为炎帝之女所化,为报东海波涛吞噬之仇,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其中所指的西山正是发鸠山。这一传说赋予了发鸠山神秘而悲壮的色彩,使得这座山峰在千百年间一直为世人所传颂。

在发鸠山的山脚下,有一处名为“浊源泻碧”的景观,河水从山脚下流出,碧绿如玉,湍流直泻,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在山上,古人为纪念精卫鸟和炎帝之女,修建了众多庙宇和建筑,如灵湫庙、摩天塔、上天梯、通天桥等,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也为发鸠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此外,发鸠山还是一处极佳的旅游胜地。游客们可以在此欣赏到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可以体验到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无论是登山观景、探访古迹,还是品味当地美食、体验乡村生活,都能让人在发鸠山留下难忘的回忆。

总之,发鸠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自然爱好者还是寻求心灵宁静的游客来说,发鸠山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3.仙翁山树化石森林公园,位于风景如画的山西省长子县城西南10公里处,占地面积广阔,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总面积达2047公顷。这里是一处集自然奇观、地质科研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以其独特的树化石群和丰富的地质资源而闻名于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