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容颜决>其他类型>妙锦传> 第59章 济南之战1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9章 济南之战1(1 / 1)

五月初十,稍作休整后,燕兵继续南下,沿途城池的守军,望风而逃,燕兵势如破竹,于五月十六进抵济南。

这时李景隆尚残存十余万兵力,本可据城坚守,却打开城门,列阵迎战。李景隆心有余悸,斗志全无,慌忙列阵。

燕兵趁其立足未稳发动猛攻,李景隆指挥混乱,一战即溃,丢下部众,在亲兵的护卫下落荒而逃。

朱棣于是下令围城。

济南城被燕兵围得如铁桶一般密不透风。

当李景隆从白沟河撒丫子逃跑的时候,一位山东官员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在撤退途中,不断收拢溃兵。

此人便是山东参政铁铉,他负责为李景隆北征押运粮饷。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的衙署设在济南,铁铉在济南办公,他要组织这些溃兵去济南,他要守住一座城。

铁铉是一位干练的官员,供给军需,尽职尽责,从无延误。

他是一位文官,由国子生被选授礼科给事中,后来调任都督府断事。

因为处事果决深,先帝对他十分器重,赐字曰鼎石,建文帝登基后提升他为山东参政。

他从未带兵打仗,但他心中有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他的道德观念使他无法认同朱棣。

他要以满腔爱国热情和不屈的信念对抗朱棣。

在燕兵追击李景隆途中,沿途各地守军望风而降,纷纷归附燕王朱棣。

大厦将倾,江山可能易主,不少人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打算。

而铁铉选择尽忠职守。

铁铉在临邑遇到高巍,两人说起李景隆兵败之事,抱头痛哭。

他们要为心中的信念而奋斗,以身许国,誓死守护济南。

两人带领一群溃兵疾速奔赴济南。

铁铉、高巍进入济南城时,李景隆刚刚逃走。

二人在济南城内遇到一个与他们志同道合的人——盛庸。

盛庸在洪武年间官至都指挥,建文元年,以参将的身份跟随耿炳文北征,朝廷换将后,又隶属于李景隆麾下。

李景隆败逃后,铁铉、盛庸守城的决心更加坚定。

他们悟性极高,在残酷的战争中参透了攻守的规律。

孙子兵法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实力不足,不具备战胜对手的条件时,应该采取防守的战术。发现敌人有可乘之机时,要果断采取进攻的战术。善于防守的人,能把兵力隐藏起来,使敌人无法发现;善于进攻的人,能产生从天而降的效果,突然出现,有效打击敌人。

铁铉、盛庸带领济南军民拼死守城,一次又一次,打退了燕兵的进攻。

燕兵遇到猛烈抵抗,令朱棣始料未及,他本以为城中没有精兵良将,济南城唾手可得。

朱棣找人写了封劝降信,用箭射入城内。

在劝降信中,燕王一再强调,他只是借道济南去京师,为朝廷祛蠹除奸。

不久,城里射出一封回信。

朱棣打开一看,是一篇《周公辅成王论》,借古讽今,希望燕王朱棣退兵,像周公辅成王一样来辅佐建文帝。

文章盛赞燕王的才华,言辞恳切地劝其退兵,令朱棣印象深刻。

强攻不下,又没能劝降成功,朱棣难免有些急躁。

济南城外,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至山东,成为悬河,河岸高于四周平地。济南城外,更是如此。

有人向朱棣献计,把河岸挖开几道口子,让河水从高处流下,以水淹城。

朱棣听后不置可否,下令在济南城周围挖出七条明渠,与黄河堤坝之间空出一段距离,摆出决堤引水、放水淹城的架势。

五月十七,朱棣下令挑选出大嗓门的士卒,让他们站在望楼上高声喊话,内容大致如下:铁铉狡诈,裹挟百姓,阻挡燕王正义之师,燕王心地仁慈,不忍伤及无辜,给大家三天时间,绑了铁铉,开城投降。

听到燕兵的威胁,城内显得十分慌乱,城墙上的守兵哭声连连,喊声不断。

没过多久,城内出来千人,向燕王隆重请降。

降辞十分动听,甚至有些肉麻,透着一股谄媚之意。

“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谁非高皇帝子?谁非高皇帝臣民?其降也。然东海之民,不习兵革,见大军压境,不识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意,或谓聚而歼之。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人城,臣等具壶浆而迎。”

城内守兵如此大张旗鼓地表示愿意投降,所有燕兵将士很快都知道了此事,顿时群情鼓舞。

德州城内,朱棣走后,妙锦留下来帮朱权运送物资,同时接收处理熊宁杉发来的情报。

在白沟河之战砍断李景隆帅旗的暗卫已经归队,他的确是在郭铭的帮助下才有机会接近帅旗。

成就感爆棚,妙锦悠悠然拆开了朱有炖的回信。

她没想到朱有炖会回信。

对于身处逆境的人而言,再贵重的物品都没有性命重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