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是导致萧尔康性情大变与暗中筹谋杀人的实质动机。
而且还与徐氏的“敬远案”有关。
当初徐安听后,只信了一半。
站在那时萧尔康的角度来讲,他的身份与阴谋已然暴露,再难成事,若要稳住徐安继续潜伏的话,将那个秘密与“敬远案”联系到一起,可有效钳制徐安。
徐安若得知自家当年没落的真相与萧尔康的悖逆动机有关,便不会轻易声张。
他是有动机说谎的!
最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据吴应雄所说,萧无忌身边的近侍武德海是一个细作,当时向徐安透露骆英负伤的事情,乃是有人授意。
但诡异的是,武德海的“主人”却并非皇帝,吴应雄更是否认与他有关,萧尔康也明言与武德海毫无联系。
那武德海的这个“主人”会是谁?
武德海寸步不离皇帝身边,除了服侍之外,当然也可以监视。
只是,能在皇帝身边安插眼线,且眼线做到了近侍总管的位置上,而不被怀疑之人又该是何等人物?
起初,徐安觉得没有这样的人!
但如今听庞奇道出“守龙军”的隐秘之后,蓦然觉得一切都可以说得通了。
守龙军的职责是平衡皇权,杜绝皇帝昏庸误国。
那要断定一个皇帝是否贤明,有无昏庸,是不是就得在他身边留下眼线,观察其一举一动是否以大局为重,国事优先?
武德海的“主人”,隐约指向了这一群神秘的守龙军团。
延伸开来,连皇帝都要接受守龙军的监视,就说明在大乾皇权只是相对至高无上,而非绝对无上!
如果徐氏的没落与徐敬之夫妇之死,不是出自永和帝的报复,也非当今天景帝的打压,那会不会是来自于守龙军?
可,徐敬之与苏明远本就是守龙军出身,算是自己人。
他们又有何理由加害?
当中到底隐藏了怎样的隐秘?
再者,若真是守龙军出手加害,且不谈此举是否僭越了他们的职权,单说当年的徐敬之既为首相,因何没有寻求皇帝帮助和反制的手段?
他在惧怕什么?
深思之间,徐安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顿了半晌后,才道:“徐敬之与苏明远”
他默念了一声,令自己看起来尤为淡然,接道:“好,说说看,你对这两个人了解多少?他俩虽已不在,且与你不是同一朝之人。但大理寺司职皇家要案,定然掌握了不少宫廷隐秘。当中,动有涉及永和帝时期的秘事!可有涉及此二人的案件?”
庞奇听后,却是一怔,似乎没想到徐安会把注意力放到此二人身上,有些吞吐道:“这大人”
他状若为难之色,想说又似说不得的样子。
如此表现,就更让徐安觉得他肯定知道点什么,便沉声道:“直说!这里是大燕水域,即便是隐秘泄露,也不会有人轻易怀疑是你说的。”
“而此二人之事若是绝密,以你的官位自不会知晓。但你既知情,就说明并非绝密,说出来也无事,杀不了你的头。”
听此一言,虽觉有理,但庞奇仍是犹豫了片刻。
不过,最终是狠下决心,道:“大人说得对,像我这样的六品小寺丞都能知道的隐秘,即便说出去了,怕也不至于是死罪。关于此二人,确实牵涉了一桩案件,便谓之敬远案。”
“虽说朝中并没有明令禁止谈及此案,但十年前有一礼部官员醉酒后,当街胡扯敬远案有猫腻,为徐相与苏老喊冤。被陛下得知后,不问缘由,就诛其九族,令朝野皆惊。此案后来便无形成了禁忌,乃至无人再敢提起,但知道的人并不少!”
“这也是多年来,京中无人提及徐氏的原因之一。”
徐安正色道:“说重点!”
“案情其实很简单,也是一桩通敌案,只是后来又被证实是子虚乌无,乃为外敌挑拨。”
“通敌案?徐氏通敌?”
“据我所知是这样的!天景二年五月,那时候有先帝遗诏,崔太后垂帘听政,权柄尽皆在手,朝廷三品以上官员先报太后,后呈君上。以三年为限,还政于君。但期限未至,朝臣们就自发组织了一次逼宫,企图让太后交出大权,提前还政。当时,朝野大小官员都到了南宫,还带了三司府兵,大有不达目的就动武的意思。唯有一人选择支持太后,便是当时的权相徐敬之。”
“百官为何要逼宫?”
“只因太后施行国政,颁布了一条法令,引来朝野齐声反对,却仍执意为之而导致的。”
“百官领三司府兵入宫,能一举成事?羽林禁卫是干什么吃的?”
“确实!有羽林卫拱卫宫城,按理说,三司府兵是进不去的。但百官后来还是进去了,便说明羽林卫默许了这一切。背后原因大人应该能猜到。”
“陛下授意羽林卫旁观,任由百官僭越?”
“正是。虽然当年的卷宗上不会这么写,但所有人都知道,若没有陛下介入,三司府兵如何能进到后宫?”
“太后颁布了什么政令,竟引来百官攘之?”
“与大景建交,互开边境,自由通商,允许两国臣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