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的存放设施,也不能长久地密封它。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密封设施就会被融解,最后只能又重新装回破损的原装置内,才能继续保存。
可惜,无法阻止能源晶体缓慢而坚定地释放能量,估算十几年后就会耗尽。
其三,原聚能设备在失去仿暗能后,装置基本失效,无法再用,技术性能超出了专家的理解范围,成了难解之谜。
相同的情况,在其他四处相继发生。
所有研究收获共享之后,成果非常尴尬,存放装置与聚能装置成为了不可逾越的技术壁垒,任凭专家想破了脑袋都无从下手,只能慢慢来了。
通过专家们的总结,彻底明白了与外星军事水平的差距,犹如天壤之别,无法比拟。
除了志愿者留下,不死心地继续努力,其他人员均已放弃研究。
星球基础设施改造全面推进,利用地星现有资源,开始成规模地大搞建设,计划在未来10年内完成10任务。
整个工程牵涉面广,用工不菲,技术含量高,资源配置复杂,外星专家与技术人员根本忙不过来,很多具体工作只能交由地星本土技术人员去做。
为了保证工程按质按量按期完工,必要的技术图纸虽然分块提供,但禁不住地星人的私下交易,不出多久参与各国都拿到了自己所需的资料。
地星总署事先都将情况,向太阳系最高权力指挥官子书扶铭次帅报告过,获得允许才敢施为。
子书扶铭几番权衡利弊,最终做出了无奈的决定,将最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手,其他大量次级技术成为了参与建设国家的变相酬劳。
各国尝到甜头,争先恐后,不惜血本地免费出人出力出资源。
相互间为了争夺一个分项目建设主导权,大拼人力物资,甚至拉关系搞贿赂,力求将工程图纸、设备图纸、技术标准、操作说明等占为已有,提高本国的技术实力。
竞争结果显而易见,仍旧是几大技术、经济强国占了优势,拿到了大部分重要技术资料,其余国家只能喝些残羹剩汁。
好在暗地里达成了交换协议,参与国家事后都可以付出双倍代价获得想要的资料。
至于这个代价到底有多大,到手的国家说了算,到时免不了会狮子大开口,这已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