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用这些郡县空出的官位,大肆笼络荆州的各大世家,因为世家大族的大力支持,荆州的局势一下子就稳定下来了。
马家还是因为人才凋零,人力和财力都略显不足,并没有家族子弟得到刘表的任用。
刘表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控制了除南阳郡外的荆州七郡,屯兵襄阳,以观时变。
刘表作为荆州牧,在荆州乱象已现之时,能招诱有方,威怀兼洽,令境内的贼党豪强亦可以为其效用,荆州从此万里肃清,群民悦服。
马族长没有了官身,能够专心在家调教儿子,五个儿子慢慢长大,个个能力非常出众,“马氏五常”的才干,名闻乡里,影响越来越大。
因为下大乱,军阀到处征战,名不聊生,而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之下,治安状况良好,百姓安居乐业,是一片净土。
那些战乱之地,如关西、兖州、豫州等地,来投靠荆州的学者,就有上千人之多。
刘表对他们都能加以安抚赈赡,学者们受到了资助,能够安下心来做学问,亦能得到保护。
由于荆州境内界群寇已被肃清,四境安宁,刘表于是开立学官,博求儒士,又命綦毋闿、宋忠等学者撰写五经章句。
也有一些有名的学者,开馆授徒,其中最为着名的,自然是以庞德公为主,有黄承彦、司马徵等诸多名士参与的鹿门书院。
马家是一个大家族,除了田产颇多,也有涉足各行各业,马良他们兄弟五个,可以各有所长,在家族已经成为骨干。
马谡和马良,还是在求学期间,其他三个兄长,早都已经在马家独当一面,马谡父母,都是年近花甲之人,基本已经不大管事,开始颐养年。但马谡父亲的族长身份,却还没有传承下来。
马谡的大哥已经年过三十,在马家的威望也算不错,已经具备接掌族长的资格,按道理是可以名正言顺接任的,但马谡父亲却一直不肯交权。
本来,马谡父亲对大儿子马文的期望很高,儿子的道德文章,是他亲手教导出来的,也算是出类拔萃的。
马文得到了家族的重点培养,在当地也是好评如潮,被举为茂才的希望很大。
但马伯常十四岁以后,不知道是为了分担父亲的辛劳,还是因为个饶兴趣爱好,他对钻研那些空洞的学问、博取名声和出仕并不太热心,不肯再钻研学问,反而对家族的农事特别上心。
刚开始的时候,他就是想替父亲分忧,主动打理家族的田产,经常和佃户们一起下地劳作,对粮食、蔬踩农作物的种植特别感兴趣,而且分很高。
他从那些老农那里,学来的种植方法,他有知识的优势立马显现出来,他结合书本知识,经过改良以后的种植方案,农作物的长势更好,产量更高。
因为马伯常参与家族田产农作物的种植,马家的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族人对马伯常的能力非常认可,他在当地也渐渐有了不的名声。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马谡父亲虽然不喜马伯常专心农事而耽误了学业,经常训斥督导,但也无济于事。
重农抑商,是朝廷定下的基本国策,各级官府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商业的发展,因而课农也成为考贺方官员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汉代实行的三老制度,三老主要是掌管教化乡里,对那些乡农们来,所谓的教化,除了礼教和道德规范,主要就是课农了,乡里推举的三老,大都是需要知农事的,否则,也难以服众。
汉代对三老的推选,有明确的规定:一是年纪在五十岁以上,二是个嚷行能作为民众的表率。同时规定每乡的三老只限任一人,县三老也限任一人,而且必须从乡三老中挑选。
马伯常虽然只有三十岁出头,因为在农事上的经验丰富,被乡里的上一任三老亲自推选为继任三老,因为除了年龄,马伯常都是三老最合适的人选。
因为三老是地方推举出来的,只要能够胜任,官府并不会否决,因此,马伯常就成为了最年轻的三老,没有之一!
马伯常任三老以后,并没有秘技自珍,主动教授给乡人,乡里的粮食产量提高很快,在整个城南县都名列前茅。
因为农桑方面的成绩显着,按照朝廷的有关规定,马伯常居然有被推荐为县三老。
接任县三老以后,马伯常再接再厉,不负众望,他不遗余力推行优良的粮种和先进的种植方法,整个城南县的粮食产量,都上了一个台阶。
粮食是根本,荆州也是因为粮食充足才能保持稳定,马伯常的大名,传遍了整个荆州,而马族长因为“教子有方”,多次被州、郡、县三级官员口头嘉奖,也算是长脸面了。
官府如此重视课农,因为只要有了粮食,就有了稳定,治下的百姓,只要有了饭吃,自然就会安于现状、加倍劳作,创造更多的财富。
大儿子马伯常,居然没有按照自己的培养方案走上仕途,马族长内心非常失落!
但不管怎么,马文也算是成材了,虽然心中还是不喜,但马周也不再继续干涉儿子的事情。
马族长毕竟教子有方,也不能名不副实,就把精力转移到教育二儿子马仲常身上。
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