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容颜决>历史军事>大宋教书匠> 第九百三十二章 赵佶的劝农诗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百三十二章 赵佶的劝农诗(1 / 2)

大半个月转瞬而过,全面推广的第一批高产作物相继发芽。

虽然比起第一次试种,钟粟已经没有那么兴奋,但一想到高产作物要在大宋全面推开,心中还是激动不已。

一旦高产作物遍及大宋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困扰封建王朝多年的饥荒会被缓解很多。

当然,指望高产作物彻底消灭贫穷,显然是不现实的。

封建制度就那样,统治者永远是高高在上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来都是古代社会的常态。

想要解决饥荒问题,前提是农民手里要有土地,失地农民就算有高产作物,照样没有任何办法。

下一步,还要在土地上做点文章,至于到时候怎么做,还得看具体的情况。

陈旉到各地知道种植了一番后,也算建立了一个联系网络。

很快,各地高产作物种子发芽的情况开始陆续报送到了汴京大学。

汴京大学有渠道,户部自然有更加成熟的渠道。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这次户部上报朝廷的数据,居然和汴京大学得到的完全一致。

地方对朝廷的各种汇报,不管是在大宋,还是在汉唐,多少都会有一些水分。

原因其实很简单,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加上官员贪渎、亏空填补之

类七七八八的情况,尤其是秋收、饥荒之类,上报时往往要适当搞点加减法。

事实上,为了有所铺垫,在春耕时这种数据造假就开始了。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钟粟力主推广的高产作物,虽然有数据可以参照,但只是参照,贸然上报往往会有很大的风险。

再说,汴京大学也和各地都有联系,一旦穿帮,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大宋耕地面积广大,虽说是全面推广,但由于种子的数量还是有限,所以仅仅种植了全部耕地的百分之一多一些。

这个数据主要还是靠玉米撑起来的,比较玉米一粒就是一棵。

按照现在的情况,这一年完全推广之后,到下一年,这些作物恐怕就可以普及大宋全境。

毕竟是第一年推广,过于遥远的地方,运送种子实在困难,加上一些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所以才有了剩余。

但钟粟一点儿也不担心,只要这一年收获后,大宋子民不会有人再对几种高产作物指手画脚。

能吃饱肚子,谁不愿意种植?

得到各地报送的赵佶喜不自胜,毕竟所有种植的耕地,仅仅有不到半成因为各种霜冻之类的特殊原因,出苗率差了些。

但这已经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就算是种植千

年的麦粟之类,每年都会因各种原因不出苗。

激动之余的赵佶再次传召钟粟。

延福宫,洋溢这赵佶的笑声,他甚至激动之下,挥笔写下了一首劝农诗。

钟粟进门刚要见礼,赵佶招了招手,一副喜不自胜的样子。

“高产作物九成五都出苗了,我大宋子民从此没有了饥馑之忧,钟卿来看看,我还学了一首劝农诗。”

赵佶这时候激动得像个孩子,一国之君的威严早已荡然无存。

“官家仁义广播天下,这才有高产作物应天时地利而生,恭喜官家贺喜官家。”

在这种时候,钟粟可不敢居功自傲。

虽说赵佶高兴,但必要的马屁是不能缺席的。

“钟卿过谦了,如果要论功,自然是钟卿首功,钟卿也不要着急,这作物才出苗,等到秋收之后,论功行赏更为妥当一些。”

钟粟一脸苦笑,赵佶这货怎么想的,自己可不是邀功请赏的。

如果自己真是贪功的人,恐怕早就找过他无数次了。

可每次来的时候,两人除了谈正事之外,更多地还是探讨一下人生,说说兄弟情义罢了,当然偶尔也会吃吃喝喝。

当然,钟粟也能理解赵佶此时的心情,这是兴奋过头的表现。

一百多年来,大宋饥民挥之不

去拂之还来的老大难问题恐怕要在自己是手中解决了。

想想之前的多任帝王,谁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谁没有在大宋民生问题上殚精竭虑,可收效真的太小了。

赵佶虽然当皇帝的经验并不是很丰富,但他绝对不是傻子,所以自然明白高产作物的重大意义,更明白这家事情和以往的所有改革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改革意味着要割某些人的肉和韭菜,然后进行二次分赃,这样势必让那些割肉割韭菜的人心中不满,引发一些混乱在所难免。

可钟粟这么做,猛然直接会让大宋无形中增加许多粮食,几乎就是无中生有的事情。

粮食本来就是财富的一种,这种普惠性质的财富增加,谁能说出什么来?

至于之前有些占有更多耕地的人,得到的实惠当然会更多。

但那些耕地较少的人也不吃亏,原来的粮食不够吃,现在有了这几种作物,起码解决了填饱肚子的问题,也这样也是不错的。

这些情况,赵佶当然也想到了,所以他才会兴冲冲地叫来了钟粟,和他一起分享这份快乐。

“官家这诗真是越写越好了,下臣钦佩之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