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在确认钦差大人彻底离去后,便召集所有女子重新聚集,开始了正常的学习课程。
而那位钦差虽然心中存疑,但皇上令他时限紧迫,只给了他三天时间,他只得抓紧时间,挑选了一些女子后急匆匆地返回京城。
经过一段时日,女子学堂的事业得以顺利推行。
可是,文武百官们却心生不满,他们觉得这破坏了古老的礼制,冲破了男女有别的天条。在一片反对声中,皇帝亲自召见了周康,要他为这所女子学堂作出解释。
皇帝的殿堂,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周康背后,跟着一群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女子。她们虽然受到百官们的异样眼光,但仍昂首挺胸,毫无畏惧。
皇帝环视着在座的文武百官与这些聪慧女子,问道:“周康,听闻你所开设的学堂成效斐然,为朕展示她们所学。”
周康领命,让几位女子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她们的回答条理清晰,才思敏捷,即使是座下文武百官,也不及她们回答得更为出色。
皇帝对此展现出的才学与智慧赞许不已,脸上露出满意的笑意,“嗯,确实有几分才情。如此人才,怎可独
藏闺阁?”然后,皇帝转向那群心存不满的大臣们问道:“诸位,还有何异议?”
那些大臣们闻言,无不面露难色,其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躬身道:“陛下,古礼男女有别,女子无才便是德,我们不能改变古来的礼制。”
“岂不闻,天下之大,无不以礼为先?”另一位年轻的文臣也劝谏道。他们口口声声谈及古礼,认为周康的做法是在冲破礼法,破坏了大隋的根本。
周康却平静地应对,逐一解答大臣们的疑虑,阐述女子学习的必要性。“吾等生而为人,皆应当追求知识。女子亦人,何必将她们禁锢在无知之中?”他语调坚定,眼中充满了信念。
皇帝静听着周康与众大臣的辩论,目光深邃。
最终,他微微一笑,开口道:“周康,朕觉得你所言甚是。大隋之下,男女皆是朕的子民,应一视同仁,共同进步。”
众大臣闻言,虽心有不甘,但却不敢违背圣意,只得依命而行。
而周康深知,要真正让女子学堂立足,让女性真正获得受教育的权利,他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击破深深的礼教与偏见。
皇帝看着那些
言之凿凿,坚持礼教不可变更的大臣,他的脸色一时阴晴不定。
终于,他厉声说道:“何为礼法?何为古制?天地之间,无不变之道。朕身为天子,理应顺应天意,顺应时势,为万民谋福祉。岂能因循守旧,束缚百姓之心智。”
“礼法固然重要,但何曾规定女子不能读书学问?难道天下万物,非得受制于成文之法?”皇帝的声音严肃而庄重,使得大殿内的一众大臣们纷纷低头,不敢争辩。
皇帝定了定神,眼神中闪过一丝决意:“朕今奏准,开放女子科举!朕要天下男女,皆得同受教育,同登科举,共建强大大隋。”
这一消息,传遍了大隋国土。人们得知女子也可参加科举,整个国家一片欢腾。
尤其是那些只有女儿的人家,他们欢呼雀跃,感激涕零,终于可以送自家女儿参加考试,一展才华了。
于无数家庭来说,这是一个翻身的机会,是一个打破束缚,追求知识和理想的新时代。
周康作为此事的推动者和主要功臣,自然也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和提拔。
皇帝慈悲仁爱,打算将他提拔为当朝五品高官。这消息一出
,无数大臣眼中闪过一丝羡慕和嫉妒。
那些大臣们,内心虽然不服,却也不得不承认,时代在变迁,他们要么顺应时势,要么被时势所淘汰。
周康的提拔,更是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他们独尊独大的天下了。
周康对皇帝的恩宠深感不安,他知道这是一场改变,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改变,更是大隋朝社会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他深深地鞠了一躬:“陛下仁义,开创新纪元,康某必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隋,为天下百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时光流转,周康在皇帝的支持下,更加积极地推广女子教育,扶持女性走出家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他,也因此而嵩升重位,成为大隋朝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
这一系列变革的深远影响,逐渐在大隋朝的国土上显现。
大殿之上,一众大臣眉头紧锁,心中的不满和不平早已化为了一团火焰。
他们纷纷上前,向皇帝进谏:“陛下,周康所做所为,未必都是为了大隋的未来。在朝中赏赐如此厚重,实在是对大隋的礼法和风俗大大的不敬。”
“陛下,古有云:‘男主外,女主内’。周康如此推行,真的符合大隋的利益吗?他何德何能,便能获得如此殊荣与厚待!”一位大臣愤然说道。
皇帝却淡然一笑,望向他们:“各位,朕知道你们心中的不安与不满。但周康所推行之事,确实为大隋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你们不也看到了吗?女子们智慧非凡,学问丰富,完全有资格入仕为官。她们在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