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0章 上课(1 / 3)

“可回收火箭这条路走通之后,有很多商业航天公司和国家航天机构都有立项和研究。

我们应该算是除SpaceX外,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的机构,在很多方面我们都会比SpaceX做的更好。

所以我们的研发投入非常高,并且这种研发投入是持续性的投入,我们不会因为说可回收火箭或者其他技术能够满足当前需求而停止投入。

按照太空采矿的远景来说,当前的技术还有很大可改进空间的。

也正是因为太空采矿,所以我们会把可回收火箭的设计重点放在智能化和灵活度上面......”

陈元光对开拓者二号各方面的设计细节都如数家珍,连设计思路都毫不避讳地进行了介绍。

这些属于可以公开的内容,只要参数和制造工艺不公开,有设计思路也没用。

就和SpaceX对外公布了大量猎鹰九号的相关资料,外界也无法逆向破解是一个道理。

要知道SpaceX连火箭结构都公布了。

同时陈元光说这些也是给在座各位官员们信心,让他们知道开拓者二号的优势,算是一场由陈元光亲自出马的顶级推介会了。

唯一的遗憾就是陈元光本人无法亲自到现场。

在当下商业航天机构开始愈发活跃,流入到航天领域的资本也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普遍,然而在航天领域的需求大头来源仍然是政府机构,而非商业航天公司。

不管是遥感卫星、通信卫星、侦查卫星、气象卫星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层面的需求。

光甲航天能够拿到欧洲订单,但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得是法兰西这样天然和阿美利肯不那么对付的国家才会切一小块蛋糕分给你。

还有各种各样的条件,比如技术转让,其他发达国家就更别想了,霓虹、高丽、英格兰这些地方的火箭发射订单压根轮不到光甲航天。

因此发达国家以外的订单对他们来说显得格外重要,这些地方不如发达国家有钱是一回事,他们有着旺盛的火箭运输需求又是另外一回事。

能够说服南美的这帮国家,那么诸如东南亚、非洲也不在话下。

自己找上门来的自然不能轻易放过。

陈元光在介绍完之后说道:“各位有什么问题欢迎交流。”

“陈先生,在技术上你已经介绍的足够详细,包括多发动机捆绑式的动力系统、垂直回收导航制导的控制系统、回收着陆缓冲上是如何设计的、以及海上发射船里部署的地面一体化测控系统等等。

在技术上,我相信光甲航天的技术一定没有问题,或者说我相信光甲航天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持续投入的能力,我想问一些宽泛的问题。

那就是你如何看待像我们这类在技术和投入上并不算雄厚的国家,在航天领域的投入应该如何去做权衡?”

陈元光一时语塞,别说第三世界国家,就连发达国家在航天领域也几乎不可能追上前面的阿美利肯和华国两大巨头。

很多时候他们的投入价值有限,更多是为了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把这帮人给养起来,避免掉队。

“我认为应该务实一点,先从一些基本需求入手,尽可能提高自主可控程度,比如说遥感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这些更符合实际需要的技术入手。

比如说遥感卫星的自主设计。

我们把它比喻成科技树,这些分支上的果实摘下来之后,可以考虑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试着去摘同方向更高的果实,或者去探索其他方向的果实。

另外我觉得可以成立区域性的联盟,进行联合研发和技术共享。”

陈元光说完后,那位官员问道:“陈先生,如果我们后续成立航天领域的研发联盟的话,光甲航天是否愿意和我们合作。

我们主要希望由光甲航天来担任技术顾问,以及帮助我们进行技术规划。”

哈维尔看了对方一眼,这位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成立区域性技术联盟。

欧洲都有欧洲航天局来统筹整個欧洲的航天事业发展,英格兰哪怕脱离欧盟,也没有离开欧洲航天局。

反而南美这些国家,大家在航天领域各干各的。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法不同,有想和阿美利肯合作的,有想和华国合作的,还有一些想和欧洲、大毛合作的,想自己单干的少之又少。

其中想自己单干,成立区域性联盟最大的号召者就是巴西。

一个是巴西经济状况相对良好,二来他们在航天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已经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多类卫星。

陈元光听完后颇感兴趣,“可以考虑,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尝试。”

能够一定程度上决定区域性联盟的技术路线,给的权力不可谓不大,可见陈元光在全球范围内的舆论以及声望。

陈元光分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一上午。

后来南美部分国家成立的区域性航天联盟成立的时候,发起者在成立仪式上还特意感谢了陈元光:

“正是陈先生的大力支持,给予了我们自主研发的信心和勇气,未来我们会和光甲航天保持紧密合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