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高杰悍然发的伏击战,瞬间打破了南明朝廷看似平静的局势。此人野心勃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可他这一疯狂之举,最终却以令人始料未及的情景落下帷幕。
高杰被擒,黄蜚与黄得功历经艰难险阻,成功撤回仪真大营。
此役,高杰损失惨重至极,其麾下士卒死伤达两千余人,那横七竖八倒在战场上的尸体,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而主帅被抓这一结果,更是沦为天下人的笑谈。
黄得功一方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麾下的三百精锐骑兵,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遭受重创。二百多人喋血沙场,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那悲壮的画面让人不忍直视。余下之人皆身负重伤,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与痛苦。真正能够再度踏上战场的不过寥寥十余人。
这些人皆是黄得功身边的亲卫,是他军队中最为锋锐的骑兵力量,其中不少人自勇卫营成立伊始便跟随黄得功出生入死。他们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早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次折损近三百人,黄得功心痛如绞,那悲痛的神情让人感同身受。对那幕后黑手自然是恨之入骨,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为死去的兄弟们报仇雪恨。
“高杰先不能杀!”黄蜚猛地抱住暴怒的黄得功,奋力夺下他手中长刀,沉声说道。
此时的黄蜚,面色凝重,他深知此时杀了高杰并非明智之举。
“为何?这厮就该千刀万剐才是!”黄得功怒目圆睁,大声反问。
“你乃朝廷命官,高杰伏击你,确实是他理亏在先,此事朝廷自会有公论。可若你直接将他杀了,那错可就在你了。暂且留着他,或许还有大用。”黄蜚笑着搂住他的肩膀,安慰道:“而且,我这里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跟你说。”
“更重要的事情?什么事?”黄得功疑惑地问道。
“你屏退左右,有个人想要见你!”
“何人?”黄得功见黄蜚神秘兮兮的模样,不禁好奇之心大起,连忙让左右将士退出帅帐。
“虎山,可还认得朕啊……”崇祯在王承恩、李若琏的陪同下,龙行虎步地踏入。
“你……你……”黄得功望着眼前这张既熟悉又陌生的脸,满脸惊愕地说道:“您您陛下?!”
黄得功的声音中充满了惊讶与激动。
黄得功领兵在外多年,许久未见崇祯。这段时间,崇祯四处流亡,历经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人变得黑瘦,那憔悴的面容让人看了心疼不已。而作为穿越过来的后世之人,朱友建更加注重锻炼,如今的崇祯虽有些黑瘦,却精神抖擞,整体形象与多年前大相径庭,以至于黄得功一时之间竟未能认出。
“好你个黄闯子,连朕都认不出来了!”崇祯笑骂道。
“陛下,陛下,真的是您啊!”黄得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哽咽:“他们说……他们说……臣以为再也见不到您了……”
“虎山,快快起来!”见黄得功真情流露,崇祯悬着的心这才缓缓放下。
黄得功出身行伍,战后一直在辽东抗击后金军,凭借赫赫战功累升至游击,后又升迁为副总兵,分管京卫营。
崇祯深知军权的重要,登基之初便将改革军事作为头等大事。只可惜,军改触动勋贵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京营改革失败后,崇祯便将目光转向建立新的军事组织,勇卫营由此应运而生。
当年司礼监掌印曹化淳提议从原御马监管辖的腾骧左、右卫,武骧左、右卫等四卫中选拔精锐组成一卫,名曰勇卫营。
而在选将之时,崇祯独具慧眼,一眼便看出黄得功身上潜藏的非凡军事才能与勇猛忠诚的优良品质。于是,崇祯亲自提拔黄得功,让他与孙应元、周遇吉一同负责训练勇卫营。
黄得功也不负所望,在之后的各个战场上,无论是镇压农民军起义,还是与清军的浴血奋战,他所率领的勇卫营都表现神勇,得到崇祯的高度认可。明末地理学家刘献廷更是直言:京军十万,能用者唯六千勇卫营而已。黄得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崇祯的眼光是正确的。
对于黄得功来说,崇祯不仅有知遇之恩,更是在他的仕途上为他遮风挡雨。
黄得功本是一介武夫,为人豪爽直率,不拘小节,脾气更是火爆,“黄闯子”的外号便可见一斑。在官场上,他极易得罪人,可每次有人向崇祯打小报告,崇祯总是一笑置之,这才使得黄得功能一直屹立不倒。对此,黄得功心知肚明。他对崇祯充满了感激之情,发誓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崇祯的恩情。
正因如此,崇祯对黄得功充满信心,毕竟是自己亲自培养出来的人。他们之间的信任,是在无数次的考验中建立起来的。
君臣相见,一番简单寒暄后,崇祯开口道:“朕从京城南逃,却没想到在海上遭遇狂风暴雨。等上岸后,竟发现南京城的天已然变色,虎山也成了有拥立之功的四镇之一……”
“陛下,我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就算没有我,那三家一样能将福王推上皇位!”黄得功未等崇祯说完,急忙说道,“再说,那时已传来确切消息,陛下的船队葬身风暴之中,我……”
“那如今你会作何选择?”崇祯笑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