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吴起的爱才之心泛滥成灾,对这位十几岁的少年愈发喜欢——这妥妥的兵家好苗子啊!
吴起对俱酒道:“耕弟信中,对襄城君称赞有加,起与君一路之谈,亦是受益匪浅,起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俱酒诚惶诚恐地说道:“将军兵学大家,天下名将,俱酒听君一席言,胜打十年仗。将军但请吩咐,俱酒敢不从命?”
吴起满意地看着这位讲文明、懂礼貌且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三好”少年,满意地点点头道:
“如此,起就冒犯了。耕弟在信中言道,襄城君颇好兵法。起与君一见如故,相见投缘,欲与君约为兄弟,不知君意如何?”
卧槽!
震惊!
吴起要收我做小弟?!
以后吴起就是我大哥?!
以后是不是老子在战国混,报吴起的名字就可以了?
吃惊之余,俱酒连忙惶恐地加以推辞:“将军世之名将,兵学大师,若将军不弃,俱酒愿以弟子事之,哪敢高攀!”
吴起道:“公子,听起一言……”
公子?
俱酒敏感地听到吴起在叫他“公子”,这是他的晋国身份,一般只有自己人才这么称呼,比如聂政、怀木、端木兄弟等。吴起这样称呼,是……几个意思?
吴起接着道:“公子晋国冢子,起,中行氏之后裔,于礼、于理,皆当不得公子之师。”
俱酒恍然大悟,吴起这是从其先祖中行吴的角度出发,以中行氏的后裔自居,不愿意、也不敢做晋公嫡子的老师。
中行氏是当时晋国的六卿之一,后虽在六卿内斗中失败,但中行一系,仍欲借晋国公室的影响恢复家族昔日的辉煌,因此对晋国公室的敬畏之心尚在。
中行氏最终虽然没有死灰复燃,但其家族传承理念之中,仍以晋国公室为尊,以晋臣自居。这种心态影响并传承到包括吴起在内的后世子孙身上,是以吴起会有以上之说。
俱酒心里也是落差巨大。本来须仰视才见的大神,此刻突然要屈尊纡贵,与自己兄弟相称。
俱酒哪里肯,坚决不允。吴起啊,兵家祖宗!战国大牛!自己给人家提鞋都不配!
兄弟相称,就特么的太托大了。如果被后世的键盘侠们得知,能隔着屏幕把穿越者喷成筛子!
吴起伸手拦住急得青筋暴跳的俱酒:“公子,耕弟信中对公子多有美言,起始不相信,然与公子一席深谈,今信矣!”
“起托大卖老,欲与公子约为兄弟。公子若允,起之兵学,必倾囊以授;如不允,起亦不敢烦扰公子,就此别过,不复多言。”
俱酒一听傻了眼了。
别呀,吴大战神!
小弟主要是觉得自己配不上你,你怎么还怄上气了?来来,收收你这暴脾气,咱答应了还不行吗?
俱酒一脸虔诚地双手一拱,深揖到地,触地良久,方才起身,一脸感动的泪水,哽咽着叫了声:“兄长!”
吴起一脸动容:“能以公子为弟,起之幸也!”
俱酒道:“请兄长摆下香案,俱酒愿与兄长结为金兰之好!”
吴起略一迟疑,仍令军卒去摆香案,但不解地问道:“公子……”
俱酒立即打断了吴起的话语:“请兄长以名呼弟!”
吴起爽朗地哈哈一笑:“贤弟,为兄有一事不解,何为金兰之好?”
俱酒一听,坏了,应该是战国时期还没有义结金兰之说。
结拜兄弟这档子事,其实最早起源于诸侯之间的会盟。会盟最早类似于今天外交活动中的元首见面,为达成一致意见,维护共同利益,见面谈上一谈,签个条约。
然后杀掉牺牲,将动物血涂抹在嘴唇上,表示今后若违此盟,天诛地灭,这就是歃血为盟。
后来这种形式流传到了民间,就有了结为异姓兄弟之说,民间经常说的“盟兄弟”,就是来源于诸侯之间“歃血为盟”。后来文人们也热衷于这件事,于是就有了文雅之称为“义结金兰”。
俱酒立即调用原宿主的记忆,解释道:“所谓金兰,出自《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吴起顿悟:“贤弟大才,大才啊!”
这时候军卒已将香案摆下,一脸茫然地望着这两位,这又不到初一十五,摆个香案想干啥?
俱酒继续道:“蒙将军不弃,以小子为弟。俱酒必欲将此上禀神明,下祷厚土,以证兄弟之情,若比金坚,此生不渝!”
这回轮到吴起感动了,战国时代的人没见过这么弄的啊!当年刘邦项羽也就是口头上说一声“约为兄弟”,这些虔诚的仪式感都是后来逐渐丰富起来的。
吴起道:“某闻诸侯会盟,方行此大礼。贤弟如此庄重,为兄感动莫名!”
俱酒心道,还有更感动的呢!
他对军卒道:“烦请擒公鸡一只,某与将军歃血为盟!”
军卒莫名其妙,只得出去捕来一只公鸡,俱酒与吴起各端酒碗,将公鸡宰杀,以鸡血淋入碗中。
吴起根本不懂得这些仪式感,再加上一直被感动,于是只是随着俱酒的行动亦步亦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