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要建成复兴的基地,人口的增长必不可少。无论是鼓励生育还是吸引外来人口,农业和粮食都是一个大问题,这也无怪乎战国时代各国都把“农战”作为强国的基础。
农业要发展,水利工程少不了。现阶段,南郑盆地水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像样的引水灌溉工程。
端木仲敖立即发动人手,趁冬季农闲季节,大规模开挖灌溉水渠。
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在汉水及其丰富的支流之上,首先修建拦河坝。拦河坝将河流水位抬高,经引水口把水输入干渠,再通过分水闸或者节制闸送水至各级农渠,浇灌下游的大量良田。
拦水坝下方设有退水口,到汛期时,进入渠道的洪水以及灌溉尾水则通过退水闸回归江河。
这些工程虽然原始简单,但是百姓自发的力量显然不现实,故必须是由强有力的政府来进行组织,也就是集中力量干大事。
现阶段的百姓除了交田赋之外,家家头上还有徭役任务,也就是一年要为公家义务劳动若干时间。这种制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村还有保留,村民还要承担村里义务修路等任务,称为“出义务工”。
一些新发明的机械在修建灌渠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比如桔槔,墨匠们对这个杠杆机械的运用可谓轻车熟路,因为墨子在《备城门》中就提到过这种机械的使用,书中写作“颉皋”。
这种简单机械,根据杠杆原理制成,能改变用力方向,大大提高劳动的效率。
天工开物中的桔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