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容颜决>历史军事>锄倭队之刺客同盟> 第19章 “学费”穷人的挣扎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章 “学费”穷人的挣扎(2 / 3)

17 岁拜师之后,也只能从帮厨开始做起,然后做了 5 年帮厨才正式上灶。但上灶并不意味着就成为大厨了,我还要再做 5 年的二厨(厨师的一种,通常自己能够做一些基本的菜肴,但一些比较复杂或者知名的菜肴还是要给大厨打下手为主,这类厨师的收入很低),这才能够成为大厨!是我能力不行吗?并非如此,这是流程,是规矩。其实我在做二厨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大厨的所有条件了,27 岁成为大厨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因为有着家里的关系,但即使是这样,这些流程也必须全部走完。因为在家里或许能够受到照顾,但是出去之后呢?不还是要看你的真本事吗?我在餐饮这个行业做了这么久,我 27 岁就能够掌灶,真的是非常难得的。这还是因为我是厨师世家的缘故,天生就有着这方面的天赋。厨师这个职业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却是相当复杂的。我们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收入可不是随便要来的,因为有的人在帮厨这个环节就被淘汰了,即使做到了二厨,职业生涯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二厨转大厨的几率也就只有一层。即使运气好做到了大厨,一般人也都已经 40 岁了。所以这个行业不但需要有天赋,还要勤奋努力,更需要一些运气。”

李掌柜所言极是,大厨确实是如此难当。因为这是一个高收入的工作,这么说吧,大厨的生活水平比起现在的中产阶级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大部分的酒楼都会为大厨提供食宿甚至是服饰,所以大厨的花销是有限的。他们在每月 10 两白银的收入之下,能够过上相当不错的日子。我家有一个大厨,不但妻子漂亮贤惠,还另外娶了两房小妾。而且仅凭这 10 两银子的月收入,完全能够满足全家人的开销,并且还有剩余。还有一个大厨,在我家酒楼工作了将近 20 年,后来直接退休,拿着这些年的积蓄回到吉林老家买了一套四合院和 200 亩土地,过上了地主般的生活,这一点都不夸张!

而与大厨仅有一步之遥的二厨,待遇就相差很多了。如果遇到好的东家或许还可以,差一点的一个月就只有三两银子的收入。因为这类在厨师行业中处于“失败者”地位的人数众多,竞争也异常激烈。而厨师的——帮厨,收入则更低,一般每个月就是一两 7 钱银子。但即便是这样,也还算不错了。当时能够拿到银子作为工资的,都已经算是不错的啦。我家书院的那些杂工,一个月就只有 2 两银子,然而他们却是最为劳累的,在体力上的付出也是最多的。我父亲深知这个道理,所以才给出 2 两银子这么高的工钱。

古代老百姓的生活可不像现在这般。由于那时候生产力有限,再加上政治腐朽,各种各样的赋税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加之分配不均,7 成的百姓是没有土地的,所以只能做佃农或者给地主家做长工。他们能够吃饱肚子就觉得非常幸福了,大多数人都还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我一直都在描述上层社会、富贵之家的情况,但全辽阳府的 10 万户人家,又能有几个像刘家这样的呢?那时候,即使是家缠万贯的我家,也并非能够随心所欲。当时我家只有钱庄通了电,祖宅都没有通电。通电在当时,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而全辽阳府通电的人家也是寥寥无几。洋务运动搞了多年,确实让当时的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毕竟只是让一小部分人受益,就拿通电这件事情来说,一直到 50 年后的民国时期,大部分地区都还是没有见过电的。而且当时的信息极为闭塞,导致洋务运动的成功对于大部分底层人民来说,连个概念都没有。这是极其残酷的现实。

所以,像厨师这个行业的竞争都如此残酷,即使干到头也就是月薪十两的大厨!而那些帮厨、杂役每月二两银子的薪水,也是出于我父亲的仁慈。当时没有专业技能的普通百姓是很难赚到银子的,因为体力劳动在那个时候是最不值钱的。再加上统治阶层和部分商人、地主的贪婪剥削,让这些百姓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力,然而所得到的劳动成果却只是那么一点点。这也就是为什么五六两银子一亩的旱田,大部分人却无法拥有的原因。因为他们竭尽全力,也仅仅只能换来一口饭吃,甚至大部分人的劳动成果都无法让自己和家人每天都吃饱,所以也就不可能有积蓄,更买不起土地。而那些有钱人则无需付出劳动就能获得大量的银两,也就是所谓的富者越富。社会的两极分化极其严重,而能够站在顶端的人则是少之又少。那些穷极一生都换不来一亩土地的人们,还要承担高额的赋税,而那些地主则无需承担任何成本,仅仅依靠手中的土地,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这也是父亲和我想要革命的主要原因,因为通过我父亲的仁慈之举,只能帮助到有限的人,只有改变这套对于大多数生来就是穷人的制度,才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式!

话再说回来,我家教师的收入依旧是每年 120 两白银,这确实不少,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了,与城里大厨的收入相当。虽然他们都拥有秀才的功名,但对于读书人来说,秀才这个功名并不能显著地改变生活质量。就如同《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一般,秀才这个功名能够通过“代写书信”“润笔费”(通常是给乡亲家写些对联所给予的报酬称呼)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