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容颜决>历史军事>锄倭队之刺客同盟> 第30章 冯德麟救匪终章 (上)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章 冯德麟救匪终章 (上)(1 / 3)

事情的发展是这样的。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对小米商田龙和三界沟三虎之一的柳海龙进行了细致且全面的介绍。就在这看似平常却又暗藏玄机的一天,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机缘巧合之下,两人竟在海红院不期而遇。

柳海龙此次前来的核心目的,是要全力保护身有残疾的杜宝明。此时,杜宝明等人抵达海红院已然有了一段不短的时间。然而,由于他们对政府颁布的通缉令全然不知,故而并未将警惕性提升到极致。而海红院里的老鸨子和伙计们,尽管已经看过了那一张张通缉令,但内心深处却觉得这伙凶悍的强人距离自己的生活甚是遥远,似乎只存在于传闻之中。正因如此,这伙人的真实身份始终未曾被人识破。哪怕是那些曾经在其他场所工作过、对他们的面容有过些许印象的人,在此时也没有将眼前的这些人与通缉令上穷凶极恶的匪徒联系在一起。

此刻,杜宝明正沉浸在海红院三大包房之一的山外山包房里,尽情地放纵与享乐。而柳海龙和彪子则身处一楼大堂,他们表面上看似在悠闲地喝着小酒,实际上神经却紧绷着,目光不停地扫视着四周的每一个角落,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生怕出现任何意外情况,尤其是对官府人员的出现格外敏感。

在下山之前,这三人就已经针对可能发生的种种意外状况,精心拟定了周全的应对策略。他们的计划大致如下:一旦有官府的人踏入海红院,不论其目标是否指向他们,柳海龙和彪子都要迅速且巧妙地向杜宝明发出特定的暗号。杜宝明在接收到暗号后,会即刻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暂时离开包房,等到官府的人离开之后,再重新返回继续享受。

如果一旦不幸地发生了针对他们的抓捕行动,柳海龙会迅速做出安排。他会让彪子利用手中强大的火力,将官兵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门外,为其他人创造逃脱的机会。与此同时,柳海龙会毫不犹豫地向杜宝明发出紧急暗号,随后紧紧地贴身保护着杜宝明,寻找最佳的时机和路线,帮助他迅速撤离危险之地。

在他们传递暗号的方式中,口哨成为了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工具。这是当时土匪们在秘密交流中惯用的手段。如果柳海龙吹出的是两长两短的口哨声,那就意味着官府来人了,但此次前来并非是冲着他们而来,他们只需要暂时回避一下,情况还不算十分紧急,一切仍在掌控之中。然而,倘若柳海龙吹出的是三长一短的口哨声,那则表明事态已经极其紧急,甚至已经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

但对青马坎裁缝的举报毫不知情的这三人,此次下山之行,尽管目的地海红院是他们第一次涉足,可之前的历次下山经历都未曾遭遇过意外,再加上官府在裁缝举报之前,对于该匪伙的具体信息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使得他们三人在此次下山时,虽然有所防备,但整体的警惕性并不高,内心深处对自身的实力充满了自信,同时也对官府的办案能力抱有一定的轻视态度。

毕竟此次出行仅仅只有三人,而杜宝明基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相反,他在紧急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累赘。柳海龙和彪子陪同杜宝明下山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在意外发生时能够为杜宝明提供有效的掩护,协助他顺利逃脱。杜宝明身有残疾,虽说残疾的程度并非严重到完全无法行走,但他必须依靠拐杖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行走状态。即便不依赖拐杖,杜宝明也能够勉强行走,然而双腿肌无力的他,一旦行走速度稍快,就会不由自主地摇摇晃晃,甚至频繁跌倒。就算是拄着拐杖,杜宝明的移动速度也快不到哪里去。所以,一旦遭遇紧急事件,必须要有一个人在一边搀扶着杜宝明的同时,另一边还要利用火力进行掩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杜宝明能够成功逃脱。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紧急事故在过去从未发生过,杜宝明的每次下山都顺风顺水,毫无波澜。因此,他们极度缺乏处理紧急意外情况的实战经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柳海龙和彪子尽管个人的战斗素养极高,尤其是柳海龙,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灵活矫健犹如海里的蛟龙,并且枪法精准,几乎可以做到指哪打哪。再加上他们手中持有火力强大的毛瑟 c79 式手枪,如果只是一个由最多五六个人组成的官府巡逻小队前来对他们三人进行抓捕,按照他们事先计划好的应对方式,逃脱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这正是让他们二人陪同杜宝明下山的主要原因所在。

然而,尽管他们的战斗素养高超,所持武器也远远优于官府人员,但毕竟能够投入战斗的实际上只有两人。运用他们所规划的战术,应对五六个人一组的巡逻队或许还显得有些勉强,尤其是在有杜宝明这样一个行动不便的累赘存在的情况下。但是,如果政府发起具有针对性的大规模抓捕行动,只需出动十几个差役,柳海龙和彪子或许还有一线逃脱的希望,而杜宝明则几乎毫无生还的可能。

所以,他们实际上是在赌被官兵发现他们的真实身份并发起抓捕行动的概率。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伙土匪也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们又不能像惊弓之鸟一般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因此,在政府对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还不充足的情况下,他们主观地认为这种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