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张希妙的脸色愈发苍白,她微微咳嗽,指了指枕边的水壶:“辟疾,我口渴……”
刘羡如梦方醒,连忙起身取过水壶,倒了一杯水,而后坐到希妙身边,一手扶起母亲的背,一手将杯盏喂到母亲嘴边。看母亲喝下后,他又帮母亲缓缓躺下。
与冰冷的手掌不同,母亲的背热得发烫,这种炙热让刘羡联想到燃烧,一种对自身生命的燃烧。
躺下来后,张希妙的咳嗽并没有停止,而是缓了许久,脸上露出了不适的苦楚,刘羡关心道:“阿母,要不要歇一会?”
希妙摇摇头,她说:“没什么大碍,你不用担心。”
“可……”
“就算有大碍,歇一会儿就会好吗?”
这话语顿令刘羡沉默了,他只能坐在榻前,用力握紧母亲的手。
看刘羡面容上心碎的神情,张希妙笑了笑,伸手抚平了孩子的眉头,轻声说道:“自古无不死之人,不亡之国,你老师教过你吧。”
刘羡点点头,那是学史前的最后一课。陈寿带他游览古冢,告诉了他这句话,而他也从中领悟了人试图超越不朽的伟大。可当母亲病重时,他才意识到,这两者并不能劝慰人的情绪,人还是会因此难过流泪。可现在他必须克制自己流泪,因为他向母亲证明,自己是一个如她所说般,坚强得能扛起负担的人了。
希妙感觉得到这股努力,她非常欣慰,顺着刚才的话题继续道:“那你老师应该也教过你,故国因何而亡吧?”
“教过。”
“那你说一说。”
刘羡整理思绪,回忆那段时间陈寿的教导,以及留下来的书籍,缓缓说道:“老师说,蜀汉之亡,责任主要在大将军姜维。他有两大过失。”
“一过是他穷兵黩武,连年北伐。却无有帅才,武功虽然胜过郭淮、陈泰,但却不敌邓艾,不仅无力进取,还惨败段谷,折戟侯和。民生为之凋敝,国力为之穷耗。”
“二过是他怀有私心,明知朝野百官对他不满,却仍不愿放权,私自领兵沓中,以致于汉中空虚,君臣相疑。这才使得有钟会率兵灭蜀的机会。”
张希妙听到这里,一时有些恍惚,她喃喃道:“你老师是这么说的?”
“是。”
“那辟疾,你是怎么看的呢?”
刘羡沉吟片刻,说道:“阿母,以我之见,老师说的有些对,有些错,至少在军事上,过于苛责了。”
他顿了顿,见希妙露出鼓励的眼神,便继续往下道:“观看史书,之所以有人贬斥姜维为穷兵黩武,无非是认为,小国若与大国为敌,小国可以虚以为蛇,以拖待变,待大国露出破绽,再一击致命。这在历史中有相当的事例可以借鉴,诸如武王伐纣,勾践吞吴,乐毅破燕,都是如此。”
“可这并不适用于汉魏之争。汉魏两国乃是社稷之仇,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姜维视曹魏如仇雠,曹魏也一般无二,所以若不主动出击,魏军也会来进攻西川。后面北伐停止后,晋文帝便立刻筹划伐蜀,便是明证。相比之下,与其战于国境之内,不如御敌于国门之外,这并不需要过多指责。”
“而姜维翻山越岭,以小博大,往往以一敌三,虽然有段谷这样的惨败,但竟也有洮西这样斩获数万的辉煌大捷,以致于曹魏一度打算放弃凉州,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也不过是因为国力悬殊,还能如何要求呢?而纵观姜维的几次战败,无不是受制于兵力、粮草,只能追求速战速决,这并非是他弱于邓艾,不识进退,只是没有别的办法而已。”
等刘羡说完,张希妙沉默少顷,没有评价刘羡的看法,而是继续问道:“这么说来,你是不认为大将军穷兵黩武,但赞成他擅权夺柄,怀有私心咯?”
刘羡想了想,点头道:“是,阿母,我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为何?”
“这是很明白的事,以小国敌大国,军国之事可以互有胜负,但内部一定要同心协力。”
“蜀中的政局之所以恶化,就是因为出现了姜维与黄皓、诸葛瞻的党争,姜维身为全军领袖,对内不能团结同僚,又不愿放弃权柄,以致于上下离心,内外怨怼。结果竟然干出擅自率军离开汉中、屯田沓中这种事情,汉中防线因此而空虚,这才有了钟会大军率军南下,一举进逼剑阁的窘境。”
“姜维身为大将军,被誉为无双国士,必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还是这么做,那不是有私心,又能是为了什么呢?”
说到这,刘羡也有些口干舌燥,他也端起水壶,给自己倒了一杯水,然后等待母亲的评价。
张希妙微微点头说:“辟疾,你说得很好。”但她随即又否定说:“但有些事情,你不是亲历者,你老师也没有告诉你,有些道理,你还年轻,所以你考虑得还不够周全。”
“不够周全?”刘羡一愣,随即低头聆听母亲的教诲。
“我方才说你说得很好。”张希妙捏了捏刘羡的手,叹息道,“好就好在你知道,国家困难时该同心协力,该顾全大局。”
“但这八个字并非是一个人能够决定的。每个人都只有一颗心,一双眼睛,只能想自己所想的,看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