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如同熔金般倾泻而下,将广袤的田野染上了一层温暖的橙黄,青色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老支书骑着自行车,带着林俊升穿过乡间小路。
这一路上颠簸着,林俊升的屁股都快没了知觉。
尽管如此,他的脸上却挂着满足的微笑。
因为怀里紧紧揣着几本新买的养殖类书籍,还有几份皱巴巴的废旧报纸。
在这个闭塞的乡村,信息如同稀缺的甘露,而林俊升总是要想尽办法去汲取。
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他甚至不知道外面世界正发生着怎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他坚信,书本和报纸是连接他与广阔世界的桥梁,是他了解国家大事、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毕竟,回忆不过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刻舟求剑。
他能记得的东西,肯定没有现在去了解的知识面宽广。
回到家后,一股浓郁的地瓜香便扑鼻而来,那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味道。
李爱梅正弯着腰,在灶台前忙活着,火光映照着她那张略显沧桑的脸庞。
“妈,今天又吃地瓜啊?”林俊升笑着问道。
李爱梅抬头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小升回来了,小婉怎么下地后,现在还没回来?”
林俊升不以为意地笑了笑,“她饿了自然知道回来。”
他知道妹妹的性子。
李爱梅却显然不那么放心,“我给他们送地瓜后,都一天了,能不饿吗?”
林俊升耸了耸肩,“估摸着去吴勇刚家吃饭了。”
林俊婉和吴勇刚是青梅竹马,两人关系一直很好,去对方家里吃饭也是常有的事。
李爱梅却突然板起了脸,“姑娘家家的没嫁人,怎么就去别人家吃饭。”
林俊升察觉到了异样,笑着打趣道:“她去吴勇刚家吃饭,又不是只有今天。妈,你今天怎么这么关心起这些小事来了?”
他敏锐地感觉到,母亲今天似乎有些不对劲。
李爱梅愣了一下,随即眼神有些躲闪,“我这不是担心她嘛。”
林俊升心中的疑虑更甚,他妈今天说是去见亲戚,不会又出啥幺蛾子了吧?
他直勾勾地看着母亲,试图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些什么。
“应该没啥吧,妈你就别担心了,你不会又想换亲吧?”林俊升看他妈,试探性地问了句。
李爱梅被看得有些不自在,连忙转移话题,“哎呀,你这孩子,胡思乱想什么呢。快去洗洗手,待会吃饭了。”
“行吧。”
林俊升带着满心的疑惑,脚步匆匆地踏进了自己的房间。
门一关上,他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思索起母亲今天那反常的举动。
她的眼神、语气,每一个细节都在他脑海中反复回放。
像是一部悬疑电影的预告片,让他既有些好奇。
“留个心眼就好。”
他自言自语地嘀咕着,决定暂时放下对母亲的猜疑,转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手中的事情上。
天色渐暗,为了节省宝贵的煤油,他迅速打开了上次《沪上文学》寄来的包裹。
这一期的《沪上文学》刊登了他的短篇小说《棋王》。
他翻开杂志,目光立刻被开头那则全国征文的公告吸引住了。
公告上并没有太多繁琐的要求,只是简单地说明需要一篇1-2.5万字的短篇小说。
林俊升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
自己那篇《棋王》,如果再晚一个月投稿,就能赶上这期征文。
然而,现实总是充满遗憾。
他轻轻叹了口气,目光在征文公告上停留了许久,才缓缓合上杂志。
《棋王》虽然未能如期参赛,但它的价值并不会因此减损。
他相信,总有一天,这篇作品会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它应有的赞誉。
想到这里,林俊升不禁有些黯然。
《棋王》的发表之路似乎比他预想的要曲折得多。
他原本以为,这篇作品能够迅速让他在文坛崭露头角。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他甚至有些怀疑,是不是《棋王》的风格太过独特,以至于难以被大众接受?
因为此时比阿城发表的《棋王》,提前了2年。
阿城是在1984年投稿给了《京都文学》,《京都文学》没有发表。
但是《京都文学》的编辑,让他寄给《沪上文学》试试。
每个地方的发表尺度,和当时的上层领导有关。
果不其然,阿城把《棋王》寄给了《沪上文学》后,成功发表。
并引起了很大的讨论,瞬间引爆全国。
当时书迷和编辑,纷纷去到阿城的家里拜访。
有时一天能去好几拨,一拨能去好几次。
几天时间竟然喝掉了五斤茶叶。
当时,有一个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作家班进修的学生,看了《棋王》被彻底征服。
说:“那时的阿城,在我的心目中,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偶像。”
这个人的名字叫莫言。
而香港导演徐克看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