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校干的很不错,他手底下的弟子基本分成三类。
第一类就是身份较高的贵族子弟,这部分弟子只是跟随孔子学习,相当于是聘请了孔子,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像传统师徒之间联系的那么紧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第二类就是正式传承的弟子了,像是子路颜回等人。
至于第三类就是来蹭课的普通弟子,有时候孔子没有时间,反而是其余弟子来教导这些人。
这所学校本来发展的很好,可是突然有一天鲁国出事了。】
私塾里的小胖墩想起之前他问过叔叔的一句话。
春秋战国,这个名字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当时他就觉得这个时代应该很不错,于是便问了问叔叔。
叔叔只说了一句话,“那个时代礼崩乐坏,但也百家争鸣,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能祈祷自己不要生在那个时候。”
这话一出来,小胖墩就有些明白了,再也不觉得那个时代美好了。
夫子偶尔也会叹息自己为何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不能见孔夫子一面。
每当在课堂上说起这些的时候,小胖墩总会在心里暗暗翻白眼,普通人要是生在了那个年代,能不能长大还不一定呢。
只见过那些祈求自己生在太平年间的,还真没见过想生在乱世的。
他倒是觉得现在就挺好,大明开国几十年,听直播里说,如今的这位皇帝文治武功都很不错。
这已经算是运气好了。
【从平王东迁以来,这200多年里,有实力、有野心的国家一直在争霸,一直在扩张地盘,很多小国家被蚕食殆尽。
随着一次次争霸,捧出了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是晋国、一个是楚国。
打仗肯定是要死人的,时间长了自然有人想干出一些事情,至少要促成一次和议。
在孔子出生前28年的时侯,宋国的一位大夫凭借着和晋楚二国都有些交情,提出让大家都在公立的宋国合盟。
这一纸盟书当时是签了,但两个国家的仇怨没有这么容易就能消除。
刚过了四年,两国又干了起来,这一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晋国虽然是赢家,但可能是因为这天下第一的地位给了晋厉公信心,他将晋国的贵族杀了。
权力没有那么容易就能收回来,这一举动给晋国带来了灾难,也给他自己带来了灾难。
剩余的贵族们联合起来反抗国君的暴行,趁着晋国内乱的时候,在旁边吃瓜的秦国毫不意外的过来捞了一些好处。
这样的情况就这么过了20年,你要是打仗的话,不管是输是赢都不好过,旁边的邻国总是虎视眈眈。
到了这个地步,很多人又有了休战的想法。
宋国又一次站出来撮合,就在孔子六岁的这一年,14个国家都派出代表来宋国签了盟书,这是第二次“弭兵会盟”。】
百姓们觉得孔子运气还不错,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各国之间签了盟书,这就比以前强多了。
只能说是他们想当然了。
【这次会盟之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确实少了,中原大地进入到了短暂的和平中。
但不打仗了,矛盾又全部转移到了各国内部。
原本努力对外的时候,大家还能齐心协力,不争霸了,各大家族就开始争权夺利了。
楚国有人弑君夺位、晋国的六卿混战不休、齐国四大家族内斗不止。
这些大国的各种争斗都在孔子的少年时期发生。
虽然孔子身在鲁国,但他在学习的时候定然能听到消息,少年郎关心着国际局势,也由衷的觉得这个世道实在是太乱了。
等他30岁时,他的老家宋国也发生了一场动乱,幸运的是,当时的宋国国君宋元公成功消灭了华氏,削弱了向氏,在这一回合里算是胜利者。
华氏家族原本在宋国非常猖狂,早在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那个年代,华氏家族就可以只手遮天了。
其实华氏和孔氏都是子姓,他们都是殷商王室的后代,只是分封的地方不一样,才有了自己不同的氏,按照大多数朝代的观念来说,都算是一个家族的人。
可这位华氏家族的华督真的是不做人,有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孔子祖宗孔父嘉的妻子,觉得人家好看,就一定要搞到手。
孔父嘉当时是大司马,也算是大官了。
华督开始散播谣言,一定要把孔父嘉弄死,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霸占人家的妻子。
一阵散播谣言加阴谋陷害,将杀孔父嘉上升成了为了宋国人民的高度,此计真可谓是毒辣。
孔父嘉死了,当时宋朝的国君宋殇公不满华督这么搞,华督也是胆子大,直接破罐子破摔,把宋殇公送过去陪孔父嘉了。
杀完了国君,又扶持起了另外一个公子,华氏在宋国的气焰嚣张至极。
为了避开华氏,孔父嘉的儿子逃跑到了鲁国。
自此之后,孔子一脉就一直在鲁国苟延残喘,混的一直很不好,这也是为什么孔子少年时连一个看门的都看不起他。】
可真是让普通百姓开了大眼,很多人不知道姓与氏之分,现在算是有了一点点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