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宋国之乱孔子没有过多投入心神,他算是大仇得报,说不定还有一些欣慰。
可就在他35岁的这一年,鲁国同样出了一场大乱,这一次影响到了孔子。
当时的鲁国国君是鲁昭公,但国家势力最大的是被我们现在称为“三桓”的三个氏族,这三家的祖上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
鲁桓公共总共有四个儿子,他死了之后,嫡长子成为了新的鲁国国君,剩下来的三个儿子都成了鲁国的士卿,各自的家族也在越来越壮大。
因为老二是庶长子,所以也可以叫孟氏,也可以叫仲氏,其余两个是叔孙氏和季氏。在这里我就把这三个儿子一起叫老二、老三、老四了。
这老几位的家族在鲁国发展的很好,为了对抗国君一脉,他们经常结成同盟。
到了孔子这个时候,鲁国的大部分权力都掌握在这三个氏族手里。】
“唉,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摄政大臣。”
有人摇了摇头,“按权利是摄政大臣,论身份又相当于藩王,基本上算是摄政王了。”
平民基本都成不了贵族,每一个诸侯国的人才来源都太单一了。
教育资源本就难得,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只有那些大贵族家族里才更容易出现一些“人才”。
人的权力欲是会膨胀的,当这些人掌握到了权力时,自然所求会更多,只能从国君那里薅了。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想要有一番作为,那无疑是难上加难。
【这哥仨发展出来的家族一直也是有高有低,互相抱团,却也互相防备,在这个时候,老四家族在明面上取得了更多的资源,隐隐成为了话事人。
这一天,老四家族的季平子和鲁国的另外一个大夫斗鸡,两人为了赢使出了一些不得体的手段。
一个给自己的斗鸡翅膀上涂芥末,想弄瞎另一个斗鸡的眼睛,另外一个给自己的斗鸡装上了金刚狼同款金属爪子,大大提升了攻击力。
最终老四家族的季平子斗败 ,两边就这么干上了,季平子直接率人到了这位大叔的家里,这事就这么闹大了。
这事肯定是季平子不占理,鲁昭公一听,决定站在另外一个大夫那边,最好通过这件事,将向着自己的势力都联合起来,狠狠挫一挫这三大家族的锐气。
中间的各种斗争就不详细说了,最后的结果是鲁昭公被三大家族逼的不敢在鲁国待了,单挑失败,选择直接跑路。】
妥妥的一场斗鸡引发的血案。
百姓们从来没听过这样的事情,他们倒是听说过一些权宦和权臣的故事,但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人会把皇帝逼的跑出国。
想想也挺好笑的。
不过,这金刚狼又是什么东西?
难不成是狼的爪子进化成了钢铁那般的硬度,那可真是可怕。
【孔子奉行周礼,时常感叹如今这个天下。
少年时各种各样的乱象发生在别的国家,他关注一下、思考一下,也就没有下文了,这时他的思想理论还没有成熟。
可就在他的学校办的正好的时候,他从小长大的国家出事了。
在这件事情里,孔子自然讨厌三大家族的嘴脸,他平时就颇为看不惯季氏的桀骜不驯和无法无天,也没少发表对他们的不满。
孔子和鲁昭公的关系还是可以的,至少是可以赏赐大鲤鱼的关系。
鲁昭公决定先跑去齐国避避风头,看能不能找一找支持自己的势力夺回权力,孔子也愿意跟随。
本来孔子就得罪了三大家族,什么都不做的话,一是活的肯定不好,二是他内心也不愿意那样,这样的选择很正常。】
能直言不讳,冒着得罪当权者来匡扶自己所认为的道义,这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更为关键的是,孔子的坚持是正确的。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个道理总归是正确的,一个国家不需要三个当权人。
想想真是有些可怕,如今的改朝换代已经算是一场劫难了,大多数这还只是一个王朝,可春秋战国却有那么多的国家,每个国家不是征战就是内乱,百姓们简直都不敢想象那时候的人过着怎样的日子。
天底下最苦的事情就是当兵,征战连年不休的话,岂不是人人都得去服兵役?
【孔子跟着鲁昭公到了齐国,可他虽然名声算大,地位到底不高,人家国君自然能得到齐国的供养和尊敬,毕竟这也是一个潜在的投资盘,是有可能收回一些回报的。
孔子就不一样了,他只是一个小弟,他也没有那么多钱,再加上他还需要养活跟随自己的一众弟子。
暂时安稳下来的鲁昭公自然也没有那个能力来庇护孔子。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为了获取钱财,从此成为了齐国大夫高昭子的家臣。
在齐国的第二年,孔子经过高昭子的举荐,见到了齐景公,发生了着名的景公问政。
齐景公问的是治国之道,孔子的回答也很简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